觀點
陳帆川:記者運用AI 寫出普立茲得獎作品

【明報文章】記者用AI(人工智能)寫稿被視為懶惰,但數周前舉行的「新聞界諾貝爾獎」普立茲新聞獎,幾份得獎與入圍作品,皆是借助AI技術寫成。這項新聞界最高榮譽應該頒給記者,還是AI?
記者用AI寫稿常鬧出笑話,最近遭殃的是芝加哥第二大報《芝加哥太陽報》(Chicago Sun-Times),印在報紙上的多本推薦好書,包括聲稱由《火星任務》(The Martian)作者出版的最新科幻小說「最後的演算法」(The Last Algorithm),統統在書店找不到,因為純屬虛構。
這年頭仍真金白銀買實體報的讀者,當然怒不可遏,對所謂的專業報道信心盡失。涉事撰稿員雖然認錯,但辯解自己有時用AI做資料蒐集,刊登前必先查證,這次出錯連自己都難以置信。一名作家在該期報章另找到其他疑似由AI造成的錯誤,因此有理由相信該報多個欄目已廣泛採用AI撰稿。
普立茲獎主辦方:AI已成報道重要工具
AI來勢洶洶,普立茲獎連續第二年要求參賽者披露AI使用。主辦單位表示,AI已經成為重要的報道工具,而得獎作品中亦不乏統計學分析與視覺鑑證等技術的應用,「如果使用得當,科技似乎能夠為報道添上10年前所無法想像的靈活、深度和嚴謹」。
《華爾街日報》一篇得獎作品,利用機器學習技術,將富豪馬斯克過去幾年在社交媒體的帖文歸類,顯示他由熱中於談旗下的特斯拉和SpaceX,逐漸過渡至時評專家。團隊除了分析他的文字,也分析他所發表的「迷因圖」(memes),令歸類更完整。
《華盛頓郵報》一篇調查以軍在加沙殺害兩名記者的入圍作品,則利用地理空間AI技術,分析大量無人機和衛星影像,發現在兩名死者方圓10英里內,根本找不到以軍所聲稱構成安全威脅的軍事載具。
美聯社則在美國弗洛伊德(George Floyd)事件後,營運一個專門記錄不牽涉槍械的執法致死個案資料庫。由於該類案件的紀錄既不完整也不統一,團隊利用機器學習將大量手寫和掃描的文件,及警察的身體攝錄機影像內容,轉化成容易閱讀和搜尋的文字,供記者參考。
上術各項AI應用,都比起在ChatGPT上問答複雜得多。《華爾街日報》運算科學記者John West表示,已經很難將自己用了哪項AI技術解釋清楚:「『AI』一詞成為了生成式AI的代名詞。如果有詞語可以將生成式AI與機器學習AI的兩種技術分開來講,那就好得多。」
AI的範疇極廣,而且跟所有工具一樣,用來炮製公關災難還是收穫殊榮,關鍵還是在於用家。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