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川崎】逾半世紀後,回看岡本太郎民俗學

【明報專訊】一直以來,對日本藝術家岡本太郎的作品不算陌生。時常坐京王井之頭線進出澀谷,必然看到那幅鮮明強烈、以反核反戰為主題的《明日的神話》他的工作室改建而成,悉數展出作品,最特別的是能一窺實際創作環境,畫板雕塑滿目皆是。當然,少不了他的代表作《太陽之塔》,即使未曾到過萬博紀念公園一睹真身,怪奇反叛的神態早已深入人心。
相隔半世紀,今年大阪再次迎來世博,少不免回顧1970年世博。這次到川崎市岡本太郎美術館,特別展以「世博的賭注」(万国博に賭けたもの)為題,正是聚焦在太陽之塔。
進入特別展前,在觀賞動線上,首先是常設展。主題是岡本太郎的時尚法則,探討他如何運用色彩與形狀,除了多幅廣為人知的油畫,像《森林的規則》和《受傷的手臂》等,還有大量雕塑,像《拒絕被坐的椅子》,以及《年輕的夢想》等。另外,也包括他設計的領呔、圍巾、浴衣等時裝,把鮮明大膽的抽象與超現實糅合在日常生活時尚中,辨識度極高。無論場內的配色設計和展出作品,都洋溢強烈炙熱的爆發力和生命力。
因此,當轉到特展區後,看到岡本太郎的民俗學考古創作時,印象意外深刻的部分,首先落在他的攝影作品。
岡本太郎年輕時曾旅居法國,其間有研習民俗學和人類學的經驗,他的繪畫和雕塑往往將抽象與民俗符號並置。戰後,他更提出「繩文土器論」,重新審視日本美學與傳統。當時岡本太郎走遍日本各地,包括長崎、京都、岩手、四國等地,開展民俗學的研究調查。
在他的攝影中,有以像目錄方式拍攝各地日常生活中的民俗器物,也有記錄傳統祭祀儀式活動。這些照片就像抹掉了「岡本太郎式」前衛風格的輪廓,呈現出內斂平實的凝視。一方面,在視覺紀錄上,符合民族誌式的客觀性,另一方面,他的特寫拍攝人的神態,流露出他對生命力的着迷。作為橫跨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如前述的油畫、雕塑,生活時尚,更著書以文字發表論述),比起那些銳意挑戰衝擊的主張,在攝影作品上,能看到岡本太郎不一樣的面向。
與此同時,由他所捕捉的畫面,依然可以看見不同對立的存在,如傳統與現代,神聖與世俗,這點正是貫徹岡本太郎的「對極主義」。正如循展覽敘事介紹太陽之塔的設計建築,繼而展出當年世博地下展覽的收藏展品,諸如來自韓國、印尼、墨西哥、尼泊爾等地的面具等傳統器物,如走進珍奇屋,琳琅滿目。從這些豐富扎實的民俗學基礎,可以理解岡本太郎如何一步步創作出《太陽之塔》,譬如以3張臉孔象徵過去、現在、未來,窺探在當今文明中逐漸消失的人類起源,遠超於一種卡通吉祥物的宣傳設計思維。
今屆世博官方吉祥物「脈脈」設計公布時,旋即有不少抨擊,說它怪異、毫無美感,更搬出太陽之塔來比較。有趣的是,當年太陽之塔同樣因造型奇特,引起爭議,被批評與現代主義格格不入。
岡本太郎以太陽之塔追溯人類的起源,是為了挑戰現代社會中人類的進步與和諧。那麼,現在追溯半世紀前岡本太郎在世博的這場賭注,不但展示藝術家的前衛,更重要是去思索,如今世博的爭議圍繞在經費超支與資源問題,為何缺乏了這種不以漂亮舒服為前提,真正為社會帶來震撼,具挑戰力的藝術思考與實踐。
文:黃靜美智子(藝文記者,現旅居東京)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