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何喜華:建多重安全網 支援弱勢家庭

【明報文章】早前一名年僅3歲年幼女童,獨自在居住的公屋單位約4天,由於在家無成人看管,數天內一直困在家中靠乾糧充飢;直至傳出哭喊聲及拍鐵閘聲後,始被鄰居發現並通知保安員和救護人員登門。原來女童母親已伏屍睡牀,估計已死去數天。孩子少不更事,不知道母親離逝,以為媽媽睡着了,萬料不到已陰陽永訣。
據報女童父親為在囚者,家中兩母女相依為命;女童母親曾任髮型師,但就業不穩定且失業多時,經濟拮据,亟待社會援手。女童連日僅靠屋內存糧維生,加上死者有逾30年哮喘病歷,未知死因是否與患病有關。
父在囚、母猝逝,3歲孩無人照顧,聞者心酸,聽者流淚。社署回應傳媒查詢時,固然表示安排社工跟進個案福利需要,並稱涉案家庭並非社署社工跟進個案。其實本港各社區弱勢家庭比比皆是,值得思考的是:究竟為何事件中的弱勢家庭,一直沒有任何社會福利服務跟進和介入?社區支援設置上,有何改善空間?
仍未設資料庫 未包所有弱勢戶
事實上,適時識別社區中的弱勢社群,乃介入支援的前提。過去數年不時有獨居長者或雙老住戶發生事故,甚或殘疾照顧者需長期照顧體弱家人而最終輕生等悲劇。因應以老護老、以殘護老,甚或以老護殘、以殘護殘等特困戶問題,行政長官在去年施政報告宣布加強支援照顧者,除了提供暫託服務、一站式資訊網站和照顧者支援專線,更會研究建立跨專業、跨機構的護老者和殘疾人士照顧者資料庫,並由大學團隊設計識別工具,以識別高風險個案,及早介入支援。
當局表示,資料庫初步會包括年老照顧者和低收入照顧者。由於不少長者或殘疾人士均有使用公營醫療服務,當局曾提及可透過醫管局的病人診療資料,識別於社區中特別困難人士,加強醫社合作,針對提供福利支援服務。
奈何一年快將過去,照顧者資料庫仍是只聞樓梯響,未有太大進展。近月政府仍表示,因不同機構收集資料時的用途不包括向相關人士提供社福支援服務,因此仍在研究如何符合私隱條例。再者,當局構思似乎亦只側重支援需照顧長者的年老或貧窮照顧者。以今次案件的住戶為例,案主既非長者亦非殘疾住戶,只屬貧困家庭幼童,亦應該納入為幫扶對象,反映協助對象有必要擴闊至更多弱勢市民。
多方合作 編織多重安全網
其實除了「醫社合作」,上述概念也可延伸至其他弱勢社群接觸的公共服務系統。舉例來說,在囚者的家屬(包括父母、配偶、子女),均有一定的福利服務需要。懲教當局可在囚友同意下,主動將個案資料轉介予社福單位,促成「懲社合作」,主動接觸在囚者家庭,以探討是否需提供任何福利服務。
對於身處弱勢家庭的學童而言(如單親、低收入、領取綜援或有特殊學習需要之學童等),亦可在學童家長同意下,主動識別弱勢家庭個案,配對相關福利津貼或社區支援服務,促成「教社合作」。當局也應該善用目前社會保障系統及公屋租戶資料,識別社區裏的高危或有緊急需要個案。社署社會保障部應設立社工,或與家庭服務中心互通,經社工識別特殊困難個案,更有效識別區內弱勢社群,精準配對資源,編織多重社區安全網,持續守護弱勢家庭。
強化區會關愛隊職能
設「關愛樓長計劃」
上述均屬正規支援服務;非正規鄰舍之間的協助,則更為及時和直接。所謂「遠親不如近鄰」,今次不幸事故亦是由鄰居發現,可見促進鄰舍守望互助極為重要。以往各公共屋邨均有成立居民互助委員會,定期接觸邨內居民,某程度能夠促進鄰舍互動。然而數年前當局已結束全港所有互委會,取而代之是區議會和關愛隊。
隨着社區裏體弱長者或殘疾人士數目日增,在有限的公共資源下,當局應引入革新思維,善用現有人力資源和個案資料。在完善地區治理後,全港區議員亦已全面履職。區議會需擴大職能,各區區議員可強化其職能,不能如昔日單以服務為主、被動等待市民求助,更要改變舊有思維,主動出擊,外展接觸有需要住戶,真正做到以民為本、福為民開。
18區關愛隊可策動地區人士組成義工團隊,於各公共屋邨和私樓設立「居民互助關愛小隊」,除了關顧長者及其照顧者,也定期及持續探訪地區弱勢社群。區議會、關愛隊可聯手在樓宇推行「關愛樓長計劃」,設立樓長制度,恒常探訪樓宇內住戶,了解他們最新生活情况,並按住戶之需要介紹社區資源;對於特別困難的個案,可轉介予區議員或該區福利機構跟進。每個公共屋邨亦可安排社工或專責人士,識別特殊困難個案,統籌邨內邨外義工,強化地區支援弱勢家庭網絡,促進鄰舍多扶一把,發揮守望相助精神。
作者是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何喜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