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台山解畫白海豚保護區調整 稱勾走仍保護 補償區魚多

【明報專訊】廣東江門台山早前公示,因「國家重大項目」建設,擬改變中華白海豚保護區範圍,「勾走」部分保護區、劃入其他海域「補償」,引起外界質疑有湊數之嫌。台山官方近日回應稱,被調出的區域將轉為「外圍保護地帶」,即實質上保護範圍擴大。
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主要棲息於東南沿海。台山市政府官網早前稱,因重大工程將造成部分海域水溫升高,不符合保護區第一類水質要求。擬把受水溫影響的1296.94公頃海域調出保護區,同時將附近1320.84公頃的海域調入保護區範圍。
不過由於調走的部分是中華白海豚頻繁出現的海域。而新劃入保護區的海域,水深相對較深,非白海豚傳統活動區,做法惹來質疑。《江門日報》引述台山市林業局副局長王炳新指出,調出的區域將全部調整為「自然保護區外圍保護地帶」,同樣為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限制開發使用,「實質上進一步擴大了中華白海豚保護區域」。
內地法例規定,自然保護區可以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政府認為必要時,可以在保護區的外圍劃定一定面積的外圍保護地帶。
環保組織質疑法律保障遜
多名環保組織人士指出,外圍保護地帶並不是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其受到的法律保障力度遠遜於保護區。例如根據《自然保護區條例》規定,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內狩獵、捕撈、挖沙等活動;而保護區外圍保護地帶建設的項目,僅要求「不得損害保護區內的環境質量」。
《江門日報》還引述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副教授桂端指出,經過近3年監測,新調入保護區的海域,游泳動物資源(魚類、頭足類等)密度高於調出區域,說明調入區域對白海豚覓食活動的保障功能較強。但有中華白海豚研究專家指出,魚類資源分佈,只是白海豚選擇棲息地的多個因素之一;其他重要因素還包括有沒有可以交互的同類、盡可能少的天敵和人為干擾等。目前調出區域才是白海豚分佈的熱點,而調入區域並不是。
台山當局的《關於廣東江門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範圍和功能區調整情况的公示》,公示期(5月18至23日)已結束,當局未公開宣布是否實施;當局亦未公布「國家重大項目」為哪一項,惟根據國家生態環境部刊載的有關文件,指向台山核電廠機組擴建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