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多元導航:屢教不改?關閉「對戰模式」

發佈於

【明報專訊】作為師長,當發現青少年有不當行為時,我們不期然會糾正,教導他們「重回正軌」,以免行為惡化。然而,我們雖帶着教導的好意,有時候卻發現即使出力勸說,與他們「鬥智鬥力」,他們的行為卻沒有改善,甚至出現「愈講愈唔聽」的衝突場面,使關係變得更加對立,令人感到氣憤又氣餒。

的確,「挑戰權威」正是青少年的發展特質之一,青少年在青春期的發展階段有着建立自我認同的需要,當面對權威人士的規範時,他們或會產生懷疑與挑戰,以探索獨立思考,發展出自我的個性。因此,與青少年同行成長路時,我們不用急着糾正他們的行為,反要以開放的態度與他們建立信任關係,如實聆聽他們的想法,好讓他們感到安全,願意打開內心世界;不用啟動「對戰模式」,反而能夠在信任關係中接收新的觀點,反思自己的行為。

放下威嚴 開展雙向溝通

筆者在駐校期間曾遇到一名女同學,因沉迷網上交友而陷入險境,令家長非常擔心她的人身安全。她又多次用謊言掩蓋行為,所以當媽媽揭發時,便嚴厲斥責,告誡女兒網上交友的風險,還限制她使用網絡和外出活動,以防她再次「行差踏錯」。為了「保護」女兒,家長開始經常檢查她的聊天紀錄,結果卻讓女兒感到不受信任和尊重,親子關係陷入僵局。

解釋網上交友風險 訂立安全協議

後來,女兒再度被發現有不當的網上交友行為,並一直隱瞞。媽媽既憤怒又無奈,卻知道「再鬧都唔係辦法」。這次,媽媽換個方式,沒有即時嚴厲訓示女兒,而是靜下來,先聆聽她為何再次網上交友,嘗試理解女兒在社交上的困難和需要,再逐步解釋網上交友的風險,然後一同訂立網上交友的安全協議。女同學在這次交談中感受到媽媽的尊重,漸漸打開心扉地表達想法,亦更明白父母的擔心和發現到自己的思想盲點。自此,她依照協議使用社交媒體,亦不再因擔心父母責備而隱瞞自己的社交活動,還會主動與父母分享她和朋友的動向,令親子關係變得輕鬆、緊密。 看着她們從「對戰」到「對話」,我深深感受到,真誠的聆聽能化解衝突的「火藥味」。

在陪伴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關係建立至為重要。當你下次再與青少年「開戰」時,不妨嘗試關閉「對戰模式」。先停下來,聆聽他們的想法,肯定他們的感受和需要,再解釋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並一同探討既能滿足他們需求、又安全可行的方案。當他們感到獲得理解時,就會願意放下防衛心,在安全的環境中反思,而不是與我們硬碰硬,結果或者會不一樣呢!

文:岑紫蕾(香港家庭福利會駐校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