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S00005

影像發掘香港首代「女飛魚」

發佈於

【明報專訊】夏日炎炎,海灘、泳池陸續擠滿渴望擺脫高溫、感受清涼的泳客。時光倒流百年前的上世紀初,香港雖擁有豐富的海灘資源,但游泳才開始在華人間興起。光影作坊近日以游泳為主題舉行歷史照片展,從影像發掘本地游泳場所、水上活動等的歷史變遷。

香港第一個公眾泳池在1957年才出現,上世紀初中期泳客主要到海灘與泳棚游泳,以竹棚搭成、建有更衣與沐浴設施的泳棚尤其流行。隨城市發展、海港水質變差,泳棚被政府收回,北角七姊妹泳棚、荔枝角灣泳棚陸續消失,今日尚存的西環泳棚則變成打卡地,但回顧舊照,可想像那些年熱鬧的泳棚景觀。而提到本地游泳史,當然少不了維港渡海泳,初期參加者主要是外籍泳手,隨着游泳變得流行而愈來愈多華人參與。泳手除要面對維港巨浪暗湧挑戰,辨別方向亦是難事,偶爾出現泳手偏離航道的烏龍事。曾連奪兩屆維港渡海泳男子組冠軍的陳耀邦首次破大會紀錄時僅17歲,他上水後手握「第一」牌子接受傳媒訪問的照片在展覽中展出,現時71歲的他不減當年勇,雖已沒參與渡海泳,但仍保持游泳習慣。

近年港隊泳手何詩蓓在國際賽事接連取得佳績,讓大眾關注本港泳將,但早在1930年代,本地泳壇有女泳手游入奧運。有「美人魚」之稱的楊秀瓊可謂本地第一代「女飛魚」,1930年未夠12歲已在全港公開渡海泳取得女子組冠軍,3年後在南京舉行的全國運動會包攬5項泳賽冠軍,成績驕人;後來更出戰1936年柏林奧運,成為當年第一個亦是唯一一個參賽的中國女泳手。這些早年的泳壇人物未必為人熟悉,卻為本地游泳史寫下一個個紀錄。

泳:香港的游泳歷史影像

日期:即日至6月15日

時間:周二至日上午11:00至晚上6:00

地點:JCCAC L2-02

預約參觀:bit.ly/4dw0KXU

[開眼 玩樂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