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華德物語:不在德國的日子

發佈於

【明報專訊】大家好!

華德媽最近去了奧地利維也納,參與華德福教育的學術會議。半年前,當我得知可以在研討會上匯報後,我興高采烈地向家人宣布這個消息,希望他們在我不在德國的日子能夠照顧兩兄妹。沒想到在研討會開始前兩周,爺爺奶奶找到特價郵輪套票,表示他們也將離開德國,無法幫忙接送孩子。沒辦法,華德爸只能發揮他的「小宇宙」,和兩兄妹度過4天4夜。

爸爸擔起照顧孩子責任

雖然兩兄妹因為這次媽媽的工作行程感到不安,甚至有些分離焦慮,但當我離開後的第一個早晨致電給他們,孩子依然甜甜地接起電話。我們的對話是這樣的:

「親愛的小豬們,早晨啊!你們這麼早就起牀了?太棒啦!」

接電話的小豬華德說:「嗯,我聽到電話響起,知道是你打來的,只有我起來了,小豬(德樺)和大豬(華德爸)還在睡懶覺。」

然後華德就把爸爸和妹妹叫醒,他們如常地上學和上班,並沒有因為媽媽不在家而影響生活,而我也能專心地在外地工作。

這次會議的主題是人類智能(human intelligence),大會邀請了不少大學教授授課。然而,多數講座都一面倒地反對在教學中使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學者引用了著名電影《陽光兔仔兵》(Jojo Rabbit)作為例子。故事發生在二戰後期的德國,一名崇拜納粹的小男孩Jojo,甚至將「希特勒」幻想為他的朋友。但在參加希特勒青年團時,他遭到排擠,甚至誤用手榴彈傷害自己。從最初的盲目崇拜到後來的開始懷疑,Jojo才發現,自己深信不疑的世界其實只是虛妄。

勇於質疑 尋找答案

這名學者點出,成功的教育並非機械化地培養「成功的學生」,作為教師,我們的角色更像是「敲門人」,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是盲目接受資訊,而是勇於質疑,自己去尋找答案,這才是教育的根本。

在此次會議中,我和另一名同事獲分配了一節時間,向聽眾介紹我們的研究項目——「復原力與教學」。前20分鐘內,我們向大家匯報了學術研究的理論架構和研究方法,接着在餘下的20分鐘內回答聽眾的提問。在場人士對我們的研究表達了濃厚興趣,並給予了正面的反饋。會議結束後,讓我們一直掛在心頭的大石終於放下。目前,這項計劃進展順利,我們有望在德國、荷蘭、巴西等地取得大學認可與研究批准,希望能在暑假後、新學期開始時正式展開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

回顧這趟行程,雖然在學者的分享中,我和聽眾未能總結出許多實用方法來應用人工智能,這讓人有些忐忑,但它確實激發了我們的思考。至於答案,則交由我們自己去尋找——畢竟,人工智能已經深入社會各個領域,而教育界應該如何適應這場變遷呢?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