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歐陽五:中美在良性軌道上能走多遠

發佈於

【明報文章】上周中美元首對話後,兩國旋即舉行中美經貿磋商機制首次會議。中美似乎正步入相對理性、建設性的互動軌道。然而觀察家普遍認為前路未必一片坦途,中美關係仍可能面臨反覆。上周元首通話,雙方雖在聲明中都語氣積極,甚至互邀訪問,但這些表態最終能否轉化為具體政策,依然懸而未決。

近年每當中美關係出現向好迹象,美國總會在不同方面製造干擾,這幾乎成了中美關係發展的「固定戲碼」。如日內瓦會談後,雙方雖達成共識、取得實質成果,惟美國緊接就推出一系列對華消極舉措。5月下旬美國出台對華晶片出口管制,暫停對華晶片設計、軟件銷售,同時聲稱擴大對台軍售。此外,美國防長海格塞斯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也表現出對華強硬姿態,警告北京不得以武力征服台灣。這些舉動顯然會增加中美之間的風險與不確定性。

特朗普反覆無常的執政風格,使中美關係如氣象變化般驟晴驟雨,這已引發人們對中美經貿關係的嚴重焦慮。這一焦慮情緒甚至延伸到更廣泛領域,人們不禁問:近來一直不停搖擺的中美關係,這次在良性軌道上能走多遠?

華府朝令夕改 中美關係恐失控

中美關係不停搖擺,最直接原因便是特朗普政府對華政策缺乏連貫性、可預測性與確定性。這除了因為特朗普的行事風格——他所謂「交易的藝術」對中美溝通百害無益,也源於美國政府內部對如何與中國打交道存在不同聲音,而特朗普缺乏統合這些聲音的能力。如國務卿魯比奧意識形態至上、副總統萬斯傾向將美國在全球化中的失敗強行「甩鍋」給中國,防長海格塞斯則是極端派。

內閣政見不一、政府朝令夕改,中美關係則在其中被拉扯。這樣局面若不改善,中美關係將有失控危險。在此過程中,美國政府也有信譽掃地的危險。於最近美國Morning Consult公司的民調中,美國的全球淨好感度(對某國持正面看法之受訪者比例減去持負面看法的受訪者比例)為-1.5,而中國為8.8。

中美關係不停搖擺,更根本原因在於美國一方面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另一方面卻離不開中國。繼續將中美關係視為「你輸我贏」的遊戲,在這樣的矛盾下是行不通,美國應建立正確的對華認知。中美經濟深度交融,處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競合關係裏,美國很難在不造成巨大自傷之下對華採取遏制策略。例如特朗普試圖用關稅戰向中國極限施壓,最終未能得逞,關鍵在於他低估了中國的反應能力,也低估美國對華依存度。如中國出台稀土出口管制的反制措施,意味着美國電子行業、汽車製造業,甚至軍工行業都面臨停工風險。

美國需克服內部噪音 與中國相向而行

中美之間的互利與依賴,美國民間看得更清晰。今年特朗普上任以來,中美「打打談談」,惟美國主要商業團體則不失時機地舉行中國貿易會議,力圖說服特朗普政府為對華貿易提供穩定前景。最近兩個月,美國Nvidia總裁黃仁勳、美國景順集團董事會主席瓦格納、摩根大通總裁戴蒙等紛紛訪華。就在中美元首通話同一天,中美高級別二軌對話也在推進,包括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董事會執行副主席、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康地穀物公司董事長等都參與其中。從美國皮尤中心近期民調來看,普通美國民眾對中國持負面看法的比例明顯減少。

這些現象表明,美國國內的對華認知正發生改變。這雖不意味美國改變了中美之間存在戰略競爭關係的看法,但從感性上,更多美國人尤其是年輕一代,能夠多渠道了解中國,看到更加真實的中國,破除「信息繭房」;理性上,愈來愈多美國人也意識到中美之間不可分割,對抗中國對美方無好處。這是中美良性交往的重要基礎。

在近期中美元首通話裏,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到「校正中美關係」要「排除各種干擾甚至破壞」。而干擾因素之一,便是美國國內對華認知錯誤、對華態度不統一。當前美國需克服國內「逢華必反」、意識形態至上及地緣政治極端主義者的噪音,拿出誠意和實際行動,實施與中國相向而行的政策,中美才能夠在良性軌道上走得更遠。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