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潘麗瓊:以「加加」「得得」態度 化解皇后山食水風波

發佈於

【明報文章】粉嶺公屋皇后山邨及居屋山麗苑食水出現黑色雜質事件,自5月30日暴露出問題,惹起全港關注。儘管水務署多次強調食水安全,但問題不斷發酵,連特首都嗅到事態嚴重而介入,在事件發生後一個星期(6月6日)召開高層督導會議,提出4點指示、10項工作。惟風波仍未平息,連民建聯都插一腳,要求政府交出更換有問題水管的時間表。究竟政府處理出了什麼錯?解決方案是什麼?

且讓我以公關角度分析問題所在,政府顯然低估了問題的嚴重性。

食水攸關生命,黑色和綠色微粒肉眼可見,有關部門應該意識到這是政治問題,第一時間定為危機管理,以相應的公關策略,於最短時間內控制事態、減少損失,捍衛政府威信。以下是危機管理的數大關鍵原則。

(1)速度第一,「慢三拍」變捱打

「黃金24小時」法則:危機爆發後應第一時間處理,維持公眾對政府的信心;拖延會導致輿論失控,由主動變成被動,變為捱打狀態。

水務署遲遲未有公布食水檢測結果,反由電視台在6月4日(星期三)率先公布,由教大科學與環境學系以紅外線外譜儀分析,10分鐘有初步結果,相信綠色微粒是喉管黏合劑、黑色微粒是瀝青。此舉令政府非常尷尬,令人產生政府「反應慢」、沒有「急巿民所急」的壞印象。

其實,即使資訊不全,水務署也應先公布初步調查結果;「慢三拍」令政府在輿論戰中打逆境波。

(2)成立專案小組,統籌決策

食水風波究竟誰人負責?水務署會出來辯解水質安全,房屋署亦回答電視台:供水系統的設計及所用物料「符合法例要求」。兩者都是技術官僚,不夠政治敏感度。水務署像科學老師,不斷列舉科學數據和實驗結果,強調巿民「可以安全飲用」。巿民感覺兩個部門都拋出冷冰冰的官腔,不收貨,令事件繼續發酵。

政府需要一早成立專案小組,統籌各部門加快決策,統一口徑, 而非政出多門。政府應制訂危機管理策略,小心敲定措辭,表達同理心,與巿民建立情感聯繫,例如說「極度關注」、「盡速公布結果」、「推出更換喉管的具體時間表」,相信巿民「條氣順啲」,否則便如火上加油,覺得政府漠不關心。

(3)以人為本,為何不面對邨民?

水務署在6月5日(星期四)才公布食水黑點的化驗結果,比電視台遲了一天,結果差不多。水務署多次堅稱食水安全,但正如特首所言,巿民不僅要求食水安全,也要安心。食水有黑點,巿民觀感不好,有恐慌情緒,怎會飲用?換了是你,敢飲嗎?

處理危機,最重要是建立情感連結和同理心;最好的行動,就是高層親赴現場。然而無論是水務署長黃恩諾或發展局長甯漢豪,直至昨日,仍然未有落區。局長甯漢豪不錯是應特首建議,落了區,但她探訪的是水管,不是邨民。水管是死的,邨民是活的,局長為何不親自向事件的最重要持份者解說?為何不把距離化為零?

(4)承擔責任,減「不能」增「可以」

既然問題出在「上游400米鋼管瀝青剝落」,為什麼不及早更換?甯局長解釋「須與區議會、警方等溝通」,有道理,但巿民關心的是自身安全,不是你的辯解。

危機管理的語言策略是提升巿民信心,同一番話,要減「不能」增「可以」,例如向巿民保證會加速更換喉管,特事特辦,為求提速而多線推進工作,同時「溯源」、與區議會和警方溝通、準備招標文件;解決方案上實行「三步走」,嚴格清理大廈內部水管、清洗地下大型管道,以及更換喉管。

(5)系統性改進,主動排查

危機管理最後一步,就是建立預防機制,避免同類事件反覆發生。

水務署表示,全港仍有700公里瀝青塗層喉管,即表示它們是潛藏在社會各角落的「計時炸彈」。當局應利用科技,及早檢測這些老舊喉管內部的塗層剝落情况,盡快處理。當發現問題,便按嚴重性定緩急先後,更換老舊水管。政府可以藉此建立良好形象,何樂而不為?

總結

海洋公園大受歡迎的龍鳳胎熊貓,被命名為「加加」、「得得」。政府處理食水危機,也應以此為口訣:加速、得得。對於更換問題喉管,必須加速;對巿民希望掃除食水疑慮,以「得得」答覆,甚至應該「做突」,主動排查全港700公里瀝青塗層喉管,取回事件主動權,轉危為機,成為提升公信力的契機,為維護政府威信而翻盤。

作者是資深傳媒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潘麗瓊]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