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李立峯:全球新聞工作者安全指數與香港記者的憂慮

發佈於

【明報文章】隨着地緣政治關係緊張、國際衝突頻頻發生,再加上全球不少國家出現民主倒退狀况,近年世界各地新聞學者均對記者的職業安全問題多了關注。一些主要的新聞學學術期刊,出版過關於此題目的專題。在上個月初,幾位負責一項名為「新聞的世界」(Worlds of Journalism)比較研究的學者,於歐洲發表了一個涵蓋73個國家和地區的記者安全指數,值得關心全球新聞行業的人留意。

香港也是該研究的一部分,整體記者安全排名在第37位,剛巧在所有地區的中間。亞洲主要國家和地區中排名最高的是新加坡,居全球第17位;台灣則在36位。不少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在這個排名榜上比香港低,例如泰國在41位、韓國在47位、印尼在49位等。

不同機構調查 地區排名可有頗大差異

每個國際排名,均有其方法特徵。如何理解何謂「記者安全」、整體指數如何建構、不同層面的安全問題佔多少比重、資料來源是什麼,都會影響到得分及排名結果。所以,不同排名機構得出的結果,有時可以有頗大差異。例如無國界記者也在上個月初發布了新一年度的新聞自由世界排名,台灣在180個國家和地區中整體排名第24,屬前列地區;香港則在140位。無國界記者的新聞自由排名也有計算「安全」,在這維度上,台灣的分數是93.3(100分滿分),排全球第15位;香港的分數只有43.7,排全球第135位。

台灣與香港之間的差異,是否如無國界記者的排名所顯示那麼大?存疑的讀者自然可以嘗試商榷。但兩地在政治制度、媒體生態、法律框架,及過去幾年的政治社會環境,均有很大分別,兩地在「新聞的世界」記者安全排名的比較研究中只相隔一位,似乎也有可爭議之處。惟無論是無國界記者抑或「新聞的世界」的研究者,都公開了研究和計算方法。如果我們對結果感到困惑,應先嘗試了解不同排名背後的方法、找出影響結果的因素,毋須估計研究者是否有什麼動機。

以今次「新聞的世界」比較研究的排名為例,他們把記者安全分為人身安全、數碼安全、心理安全和經濟安全4個維度。每個地區的得分,絕大部分基於過去幾年「新聞的世界」比較研究在該73個國家/地區所做的新聞工作者意見調查。所以很大程度上,每個地區的得分基本上都建基於當地新聞工作者的自我評估。研究唯一使用的記者調查以外的數據,是在人身安全問題上,運用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全球各地記者被殺人數。

排名毋須過分認真看待

反要看更具體仔細結果

在整合結果時,記者被殺人數佔人身安全分數的35%,人身安全則佔整體指數的50%。換句話說,「新聞的世界」比較研究提出的指數,特別重視記者人身安全和被殺的可能。因此,香港排名不會很低。相比之下,無國界記者的計算中,除了記者被殺,也計算被拘捕記者人數,以及會否出現審前羈押情况,所以香港的評分也會較只計算記者會否被殺時為差。

以上的討論,不是要抹煞不同研究成果。負責「新聞的世界」比較研究的學者大概明白,整體排名無可避免是粗略的,可以用來引發大眾興趣和關注,但其實不應過分認真看待;要看的,反而是更具體和仔細的結果。例如香港於4個維度上排名頗有差異:香港在記者人身安全上排名第31,但在心理及數碼安全上則分別排名51和53,在經濟安全上的排名則是第41位。香港的記者調查,是在去年9月和10月所做的,那是在傳出記者被有系統地滋擾的新聞之後,所以這些結果其實也頗符合香港狀况。

調查的原始數據涉及大量題目,這裏可以簡單看看幾個題目的答案。問卷詢問受訪者會否擔心失去工作、人身安全和健康,以及情緒和精神健康。另外,在一些國家,「有罪不罰」文化(culture of impunity)是構成記者職業安全問題的背景因素之一。所以,問卷問到記者會否擔心傷害新聞行業的人沒有受到懲處。

記者擔憂「有罪不罰」文化

在參與調查的289名香港記者之中,33.6%同意自己擔心失去記者工作;26.6%同意自己擔心人身安全和健康;同意自己擔心情緒及精神健康的,則有60.9%;而同意自己擔心傷害新聞行業的人沒有受到懲處的,更高達85.1%。

男性記者較女性記者較多擔心失去新聞工作:同意自己擔心失去工作的男女記者比例,分別為40.2%和28.7%;兩個組別的記者,在其他3條問題上沒甚差異。以年齡分組的話,在超過30歲的受訪者中,40.2%擔心失去工作;30歲或以下記者中,擔心失去新聞工作的只有28.2%。也許在不少年輕新聞工作者心中,在香港,記者本來就難以成為終身職業,失去新聞工作也不是特別值得擔心的事情。另外,30歲以上記者中,34.8%擔心人身安全和健康;30歲或以下記者,比例稍低,為25.5%。這大概跟不同年齡層人士的實際身體健康狀况相關。

不過,年輕記者當中,有73.6%擔心情緒和精神健康;30歲以上記者中,只有52.7%擔心情緒和精神健康。在經驗較豐富的記者之中,似乎至少有部分已經發展出個人層面的應對和保持靭性的方法。另外,不同年齡層的受訪者,對「有罪不罰」文化的擔心是一樣:兩個年齡組別的記者,均有超過八成擔心傷害新聞行業的人沒有受到懲處。

總括而言,到目前為止,香港記者的人身安全未算受到很直接威脅。如果放在全球的比較中,若把人身安全視為最重要維度,那麼香港記者面對的安全問題,自然沒有像墨西哥或菲律賓這種國家的記者所面對的那麼大。不少香港記者面對的,是情緒和精神健康方面的擔憂,這在年輕記者之間尤其是一個問題。同時,雖然直接受到滋擾的記者屬於少數,惟當同行有人受到滋擾時,情况會否被制止、滋擾的人會否受懲處,也是記者非常關心的問題。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李立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