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Emil Avdaliani:中亞國家轉向中東 推動全球多極秩序

發佈於

【明報文章】在中亞國家努力使其對外關係變得多樣化之下,土耳其和伊朗正加強跟該區域之強權的競爭。

地理環境對中亞並不有利——陷於中國與俄羅斯之間,這兩國一直主導着中亞地區的商業、投資和安全連繫。然而這裏正日益出現一個機會,讓其他國家(土耳其、伊朗、海灣國家)與此區域建立更緊密聯繫。在烏克蘭的戰爭為該地區提供了它亟需的機會,以使其外交政策組合(foreign policy portfolio)變得多樣化。外部角色正追逐稀土資源、新的商業路線,以至是利潤豐厚的汽車產業交易。

中亞正轉型為貿易樞紐

儘管美國、歐盟,或個別歐洲國家如德國、法國皆傾向是傳統角色,爭相跟中亞建立更密切商業和投資連繫,但在過去一年左右,中亞地區與中東國家的關係發生了重大轉變。另一個例子是,中亞國家與海灣國家之間的商業和投資聯繫日益緊密。今年4月,哈薩克核准了與阿聯酋馬斯達爾公司(Masdar)的一項重大協議,在本國建造一座1000兆瓦的風力發電廠和一個300兆瓦的儲能系統。於5月,哈薩克再跟阿聯酋簽署總值50億美元的22項協議。當中的計算顯而易見——這區域正轉型為貿易樞紐,而阿拉伯國家希望透過裏海和伊朗,將哈薩克與中東連接起來,從而能夠參與其中。

另一個對中亞愈來愈感興趣而引人注目的國家,是土耳其。土國向中亞拓展的一個關鍵部分,根源於「中間走廊」(Middle Corridor)的構想。從土耳其和格魯吉亞出發、途經裏海的這道走廊,於過去幾年有顯著擴展,例如在2024年頭10個月,其貨運量增加了68%。此外,往返中國與歐盟之間的貨櫃運輸量激增至2萬個標準貨櫃(TEU),相當於比前幾年增長了近20倍,這顯著表明了該走廊的擴張性質。

在上述走廊之外,土耳其也關注確保取得來自中亞的能源資源。儘管2020年安卡拉宣布於黑海發現天然氣,但它仍然依賴外部能源供應。為了使能源來源多樣化,土國正積極推動跨安納托利亞天然氣管線(Trans-Anatolian Natural Gas Pipeline, TANAP)、跨亞得里亞海管道(Trans-Adriatic Pipeline, TAP)及南高加索管道(South Caucasus Pipeline),旨在將裏海天然氣輸送至歐洲,同時減低對俄羅斯和伊朗的依賴。

土耳其亦利用軍事合作來鞏固其在中亞的存在(presence)。於2020年納戈爾諾-卡拉巴赫(Nagorno-Karabakh)衝突裏支持阿塞拜疆之後,安卡拉擴大了與烏茲別克和其他區域國家的防務伙伴關係。土耳其武器(尤其是「旗手」(Bayraktar)無人機)在戰爭裏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引致中亞各國政府對土耳其軍事科技的興趣日益濃厚。2022年,土國與哈薩克達成協議,擴大雙邊在航空航太、生產無人飛行載具等領域的軍事合作。吉爾吉斯、土庫曼同樣選擇跟土國工業綜合體合作。

迫於美以壓力 伊朗積極接觸中亞

中亞國家不希望任何外部力量於本地區扮演過大的角色(outsize role)。在伊朗自身轉向中亞之際,土耳其於該區域的參與趨增,這或許不是巧合。在中亞地緣政治裏,伊朗通常並不起眼;然而,迫於以色列和美國於中東的壓力,德黑蘭積極跟中亞國家接觸。例如最近德黑蘭就接觸了烏茲別克,兩國並公布了一份2025至2027年合作文件。

伊朗也推動跟塔吉克(中亞另一個波斯語國家)的關係正常化。自蘇聯解體以來,兩國常常受互不信任所困擾,但如今在日益增長的貿易、政治聯繫及有利之地緣政治環境的支撐下,雙方愈來愈樂於接受有關改善關係的想法。2024年7月塔吉克總統拉赫蒙(Emomali Rahmon)對德黑蘭開展工作訪問,其間他出席了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Masoud Pezeshkian)的就職典禮、會晤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Ali Khamenei),並討論了雙邊經濟合作事宜。而在今年1月15日,佩澤希齊揚出訪杜尚別(編者按:塔吉克首都),兩國為它們關係的戰略性質而歡呼喝采。

中亞不希望外部力量施過大影響

中亞轉向中東,似乎是一個長期發展過程,並且符合這些國家所宣稱的多極全球秩序(multipolar global order)。不過,它們反對任何主要角色施加過大的影響;與阿拉伯國家、土耳其和伊朗的同時接觸(simultaneous engagement),符合這種多樣化驅動力(diversification drive)。

(作者聯繫:社交媒體X帳戶「@emilavdaliani」)

(編者按:文章原文為英文,由本報翻譯成中文,原文可參閱「明報新聞網」觀點頁面;標題為本報編輯所擬,原題為「Central Asia’s Pivot to The Middle East」)

作者是格魯吉亞歐洲大學國際關係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Emil Avdalia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