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陳帆川:當收費文章 在YouTube免費暢讀

【明報文章】如果你想讀一篇收費的英文新聞報道,只要在YouTube搜尋該文章標題,便有可能找到足本聲音報道。不過,這並非傳媒的宣傳手法,而是「內容農場」的賺錢招數。每暢讀一篇,便猶如在賊贓裏分一杯羹。
筆者以前初供職電台時,赫然發現所有晨早節目的主持人,都放滿一整桌報章,上面圈出重點趣聞,寫有簡單筆記。其實很多電台節目,離不開主持人將是日報章雜誌新聞重新演繹,加入評語和笑料。聽眾感覺新鮮,因為沒人會把全港所有出版物從頭到尾讀一遍。
現在回想起來,這個角色其實有點像ChatGPT,將海量資訊整合成用戶容易消化的內容;分別在於電台主持具有個人風格,AI(人工智能)則按用戶指令客製化內容,要長篇大論還是調皮幽默,皆可控制,但始終欠一點人性和味道。
最近試用了Google的AI筆記工具「NotebookLM」,可以整合大量資料來源,生成清談節目,由AI演繹一男一女唱雙簧,幾可亂真。我上載了一堆統計學教材,兩個AI主持一唱一和,解釋要點,比起Spotify上不少同類播客更有條理,而且不會中段殺出廣告客戶說話。
AI技術成熟 料內容農場花樣百出
而最快應用新科技的,往往是不法之徒。英國媒體Press Gazette報道,特約記者Rob McGibbon在《每日郵報》發表了一篇憶述與亡父複雜關係的特寫,讓讀者付費閱覽;豈料全文竟一字不漏地遭一個名為「國際新聞(The World News)」的YouTube頻道,轉化成14分鐘影片,圖文並茂,由AI朗讀。
他炮轟內容農場「剽竊報道、歪曲事實,為藏頭露尾的幕後黑手賺取廣告收入」。禍不單行,他另一篇在《泰晤士報》發表的收費文章,同遭另外數個不知名頻道變成AI影片。McGibbon向YouTube再三投訴,仍無回音。
他說:「每一個記者都應該醒悟過來,為自己的版權而戰,尤其是自由撰稿人。你肯定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抄襲、被翻拍,因為那會一直流傳下去,你的作品將永遠養活這些網站。」
YouTube回覆媒體查詢指,版權索賠是投訴人與侵權者之間的瓜葛,他們不負責調解,「作為中介平台,我們為版權持有人提供索賠功能,也為影片上傳者提供上訴功能,這符合法律規定」。然而,YouTube對於直接影響其收費音樂服務的音樂侵權,則非常主動,利用軟件主動下架所有侵權音樂。
隨着AI技術成熟,相信內容農場將花樣百出,由文字變影片、由影片變播客、由播客變文字。天下文章一大抄,誰還願意默默筆耕?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