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趙文宗:今期流行突破自己——續論香港電影工業發展方向

發佈於

【明報文章】軟實力的強大及深層影響,不容置疑。問題是:當某文化的軟實力下滑時,有什麼辦法再次提升呢?

量度軟實力升或降,有以下標準:(1)認識度,即是否多人認識?(2)聲譽,即某文化是否吸引?(3)影響力,即對其他地區的輻射是否夠廣夠深?

以香港電影為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東亞,港產片所向披靡,只有日本電影可以勉強匹敵。當時,內地及韓國未開始全力建構、輸出軟實力。上世紀80年代,美國電影又尚未全面進軍台灣市場。當時,港產片就是名牌——它的認識度、聲譽及影響力都達至巔峰。

今時不同往日,港產片佔內地市場份額直線下降。最近一部在外地有亮眼票房的港產片,就是《九龍城寨之圍城》(2024年上映,香港票房1.129億元)。當今有境外市場的「大卡士」明星,仍是梁朝偉、劉德華和謝霆鋒。過去,成龍、周星馳的現象級輝煌期,都已成往事不復來。今年,香港影院持續減少,開戲又不足。

上述3項量度標準中,認識度及影響力,與文化區域的幅員及人口成正比。所以,內地電影及荷李活電影,必然比港產片享天然優勢——內地、美國的地域和人口(語言),都比香港(一個城市)大、多(強)。必須說明:普通話、英語並不先天比廣州話優勝,但由於內地、美國政治經濟實力強橫,令普通話、英語強勢。

發展港產片 唯一可做是提高聲譽

既然港產片認識度和影響力先天不足,要持續發展,唯一可做的就是提高聲譽。易言之,也就是不停提高質素。

有外國網民指,要提升軟實力質素,首先要撤銷(所有)審查制度。我也道聽塗說,有業界人士指出,國安法律窒息了創作自由。讓我再重申:沒限制根本沒自由,全無審查的電影創作根本不存在。前陣子,荷李活流行多元,演員行列不可單一膚色,這是否自設限制?未成年色情被禁,是否有理由的審查?

必須坦白承認:以往,我支持撤銷審查,希望各種聲音意見可以自由搏擊、互相批判。可是現時形勢轉變,在互聯網霸權下,各人可以輕鬆一鍵消音,封鎖不願見或聽的意見,網絡欺凌又無從中和,網民又易情緒主導,快速回應比深度反思重要,審查(含資料查核(fact-check)《毒舌大狀》就是正面嚴謹處理法律資訊的例子)已變得必須,爭論點只是程度、目的及手法而已。

回說電影題材的局限,《毒舌大狀》導演吳煒倫的反應最到位:創意就是要在框框內尋找未見過;創作就是要在有限內生產無限(大意)。要電影工業再創高峰,必需多元題材。近年絕大部分叫好或/及叫座的電影,從幾年前的《正義迴廊》、《白日之下》、《年少日記》、《爸爸》,至今年的《看我今天怎麽說》、《虎毒不》,都是以社會議題、奇案為主題,形成所謂「港產片『獅子山下』化」的現象。

其實,我寫影評,以電影故事呈現討論哲學理論,此類電影最適用。但我也不禁擔心寫及看太多,自己及讀者均會疲累(fatigue)。票房再沒突破,已證明我的擔憂不無道理(明白的,影響票房的不止主題)。網紅「少年江流」指出,社會議題片應該重視,因弱勢可發聲、被看見。但正如「The Future of UK Soft Power」(一份非常詳盡且深入研究國家軟實力的報告;註1)指出,軟實力多元發展相當重要(段55);電影也是。

明白的——社會議題片不用搭景,在預算緊絀下,確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選擇。既然香港電影發展局已是當下本土影業大老闆,它可否考慮加大投資額度?同時,它在審批電影劇本時,可否擴大委員會人數(例如分兩組,隔年輪換),甚至可邀請或聘用海外目標市場(大灣區、東南亞)的電影從業員、影評人、KOL(網紅)參與?這樣,便可確保擴大評審視角、品味,及對應目標市場的需求。

思想出格 應該獲獎

「The Future of UK Soft Power」又準確指出,軟實力(自然包括電影工作者)的熱情(enthusiasm)及能量(energy)也是重點(段93)。熱情及能量並不局限於創作與製作上,也可應用於完善體制,突破既有運作框架。有電影圈高人跟我說:如果觀眾選擇在家觀賞串流平台而放棄戲院,何不就創立本地電影平台?我同意(當然亦相當可惜,在戲院看電影的經驗總是獨特的,就如在家看直播足球賽事,即使多舒服,也不及現場睇波過癮)。

另,我總是在問(惟無人可以直接清𥇦回應),明明事實證明,IP(版權)產品可有效創收,為何香港電影總不大規模推出周邊產品?《春嬌救志明》裏的「趷趷剛」,不是曾流傳會推出figure(模型)嗎?《明日戰記》的戰車、頭盔模型,又不是一度鬧哄哄的說會推出市場嗎?為何都只聞樓梯響?是否宣傳、銷售不到位?如果是產品質素問題,為什麼不盡力改善?

再說,既然聲譽重要,香港電影工業的運作模式和習慣,必須去蕪存菁。例如,香港電影金像獎號稱公正中立,說會「詢問」網傳的今年「最佳音響效果」獎項選票早在投票前已填選的事件(註2),但迄今未見公布結果(及防止辦法)。這毋寧是自毁聲譽的「慢性自殺」。

全靠政府 是「索命鋼琴」

「The Future of UK Soft Power」提醒大家:軟實力的發展,不可過分依賴政府(段94)。自然,從申請拍攝場地、到境外推廣香港電影,在在需要政府支持及協助。如果大膽創新至向銀行融資,由於本地並不常見,甚至並無先例,當然更需政府積極參與(如提供有上限擔保)。

然而,政府始終不是專家,照顧軟實力的範疇又不止港產片(流行曲、體育也是軟實力一部分)。要求政府事事領頭,不切實際。

當然,政府須盡快建構一套既具中華文化元素,又扎根香港的軟實力論述。然而各業界亦須自強不息、放下身段(例如即使大明星有龐大粉絲群,亦要尊重政府工作規距),尋求並落實改革革新途徑、方法。重振香港電影,並非簡單要求政府增加資助項目、加大資助金額就算。豪氣地在個別場合高叫「不要放棄」、「大家多多支持」,開頭是振奮,重複就淪為自爽齋講不做了。

註1:”The Future of UK Soft Power: Building a Strategic Framework”, UKSPG, 2023.

註2:〈張繼聰指金像獎董事局正調查選票被填事件 會盡快有結果〉,2025年5月1日《明報》

作者是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嚴元浩講席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趙文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