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羅健熙:「啟德紅海」給我們的一課——民間力量的潛力

【明報文章】啟德體育園主場館日前首次舉辦港足賽事,門票早早售罄,最終超過4.2萬人入場,刷新了本地足球入場紀錄。港隊整場賽事表現出色,終在補時階段憑前鋒米高博得12碼,史提芬彭利拿射入絕殺印度,於亞洲盃外圍賽打開勝利之門。
除了入場人數破紀錄,更重要的是現場每個球迷都成為了港隊的「第12人」。由開場前到完場哨子響起後,打氣口號、歡呼吶喊此起彼落,響徹球場,向球員注入額外動力。這份凝聚力和爆發力,相信場內所有觀眾都難以忘懷。賽後教練、球員均表示,球迷的支持給他們很大鼓舞。
16年後再現紅海 見證民間堅持
老實說,若單純要「看比賽」,留在家中觀看直播永遠都更加方便,有高角度鏡頭,還有即時慢鏡重播;現場觀賽,反而往往因為座位位置而無法清晰看到球賽發展。然而現場觀賽的氣氛,那種與數萬球迷一同吶喊、歡呼的情緒,跟睇直播實在差天共地、不能比擬。當然,新場館的冷氣也有功勞,跟以往在大球場頂着潮濕、酷熱天氣,甚至面對飛蟻蚊蟲,啟德主場館都是一個很重要的體驗提升,相信可更方便大家扶老攜幼入場,為本地足球注入新血。
說到「爆場」,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曾是本地足球的黃金時期,球場不時爆滿、球星輩出。那年代,球迷甚至會跑上球場附近的山頂觀看比賽。1990年代後,隨着職業化困難、經濟結構轉型、娛樂選擇多元等,令球市冷清,入場人數於2000年代初跌至谷底。然而即使在最低潮時,仍有一班死忠球迷、教練、球員堅持下去,亦有人在艱難中繼續投資。2009年南華出戰亞協盃四強,大球場滿座,16年後啟德再現紅旗紅海,縱有起落,卻也是這股民間堅持的最佳見證。
這些年來,無論環境如何艱難,總有人願意為本地足球默默付出,是這次「爆場」的真正推手。球迷組織慢慢成形,他們自費製作橫額旗幟鼓勵球員、設計口號歌曲為球員吶喊,還有愈來愈多人自費遠征客場為港隊打氣。兩年前,港隊歷經半世紀後再次打入亞洲盃決賽周,更有大批球迷結伴到卡塔爾觀戰助威。近年本港足總看來也與球迷有較好互動配合、有更出色的社交媒體策略,今場球員出場的簡介和那巨型橫幅等安排,亦應予肯定。
凝聚社群發展本地文化
民間比官方更持久有力
球迷區的吶喊、社交媒體的分享、現場的紅色海洋,都是這些由下而上的力量集結而成(當然場地硬件必然是由上而下)。這種民間凝聚力的成功,在香港其他領域亦可看到:近年大行其道、以MIRROR為首的粉絲應援文化,已是明證。粉絲自發策劃應援、集資製作廣告等,已成為本港城市景觀,展現出香港社會強大的社群動員力(和消費力)。民間力量在凝聚社群、推動本地文化發展方面,比單靠官方主導更為持久和有力。
事實上,由運動帶來的凝聚力,亦是世界不同角落共通的文化經驗——足球是巴西國內不分地域、貧富、政見的民族認同;欖球隊在南非種族隔離結束後成為團結象徵;2006年杜奧巴帶領科特迪瓦國家隊打入世界盃決賽周,並促使國家內戰停火等;當然還有香港球迷熟悉的外地足球聯賽,各球會與自身城市建立起來的連結和身分認同。
這種運動帶來的團結與歸屬感,香港人也不陌生,每當香港運動員在奧運、亞運等出賽時,很多市民都會被他們的努力打動,隔空為他們打氣,取得成績時也與有榮焉。運動帶來的情感連結,遠超經濟效益或政策指標。
經過啟德一役,不少人又突然變身「足球專家」發表他們的鴻圖大計,要推動「主場經濟」、「應援經濟」云云。但如果要從啟德「爆場」或粉絲應援取經,第一課可能就是不要時時把「XX經濟」、「YY經濟」掛在口邊。他們的成功,是因為人們對其熱情所在的純粹與投入,而不是一開始便在想什麼經濟;那些經濟效益,是隨後自然而來。
少些自上而下主導 多點由下而上支援
若我們想把握這次契機,吸引更多人恒常入場觀賽,主事人最需要做的,是花時間與基層持份者包括球迷組織、球員、教練等深入交流,實實在在了解他們的現况和需要。然後再看看在政策上、資源上,有什麼地方可以更加配合體育項目的發展,少些自上而下的主導和指點,多點對由下而上的事給予支援。
不需要宏大的口號術語、不用說到天花龍鳳,也不必事事都由政府大力主導,不要揠苗助長。信任和輔助民間的自發力量,讓他們有空間自行醞釀發揮,其實也是香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MIRROR如是,港隊亦如是。
香港足球的未來,當然也不止靠政策或一次「爆場」,更重要的是關心香港足球的人。每一個在當晚或過去某時刻被運動感動過的人,都可以多出一分力。以往我都常說希望自己可以多入場、多看港隊比賽,行動力始終十分不足。但我已在自己的日曆記下港隊在亞洲盃外圍賽的下一場主場比賽日子——10月14日對孟加拉,屆時門票開賣便會立即購票,也會邀請更多今次沒有入場的朋友一起參與。
我珍惜啟德首戰的氣氛和凝聚力,也期待更多「爆場」的夜晚。在香港足球發展仍然困難的時候,我們可以持續參與和給予支持。我也希望啟德首戰不是曇花一現,如果可以將這氣氛延續下去,啟德主場館絕對有潛力發展成真正的「地獄主場」,令每支來訪的球隊都感受到壓力和震撼,除了使港隊在主場如虎添翼,也許亦有助香港作為足球城市的吸引力。
作者是民主黨主席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羅健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