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照顧者識別虐老意識不足 理大調查:性暴力最難察

【明報專訊】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聯同理工大學調查發現,本港長者服務前線工作者對虐老意識不足。10條情境題中,僅約一成受訪者(11%)正確識別虐老情况,有四分之一人錯判一半或以上;其中涉性暴力、疏忽照顧及精神虐待的識別率較遜色。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教授甄秋慧認為不理想,稱一般人「撞都撞到七八條」,籲建議透過活動、培訓等提高各界對虐老的敏銳度。
耆康會及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今年4月至5月以網上問卷訪問520名長者服務前線工作者,如照顧員及社工等。10條問題中,受訪者需判斷是否屬虐老;若認為是虐老,需進一步從5個類別判斷,與哪類虐待性質相關。調查顯示,前線工作者對疏忽照顧、性暴力及精神虐待等意識較薄弱,其中問及「長者抱怨陰道或直腸出血」,不足一半(45%)前線工作者正確分辨為性暴力;另一題關於「長者聯繫其子女時感大壓力」,逾半受訪者能判斷是精神虐待。
社工:精神虐待可演變至動手
甄秋慧表示,多數人誤以為長者沒有性生活,易忽視其遭受性暴力的危機;精神虐待則沒表面傷痕或較難察覺,但稱有可能演變成身體暴力,「今日鬧你無反應,明日可能就推你」,重申及早識別及介入尤其重要。
調查亦發現約三成(31%)受訪者表示曾接觸懷疑虐老個案,惟不足一成人(6%)曾舉報,另有近六成人(59%)不清楚舉報程序。耆康會副主席湯秉忠稱,長者自身或有認知問題,以及出於保護家人作為施虐者的心態,可能導致個案被隱藏。
長者多不欲報案 倡分居軟性介入
問及應否就虐待長者設強制舉報機制,甄秋慧稱,長者具自主能力,往往重視家庭關係高於自身安全,不欲見施虐的家人坐監而不欲報案,建議用分居等軟性方式介入,強調需尊重長者的自主和意願。湯秉忠亦對強制舉報有保留,稱虐老個案較複雜,「有時候長者自己都定義不到(是否被虐),我們又何從去做舉報呢?」
社署去年283宗虐老呈報 約七成報警
根據社署「虐待長者個案中央資料系統」,去年共283宗虐老呈報個案,湯稱屬冰山一角,當中約六至七成已報警。他稱,華人社會「家醜不出外傳」、「家和萬事興」觀念較重,不欲道出自己遭受不公的情况,認為需提升長者、公眾和前線工作人員對虐老的認知,以及加強預防和介入的專業。
耆康會周日(15日)「世界關注虐老日」推出「愛自己•您有Say」預防虐老推廣計劃,包括講座、社區展覽及嘉年華會,協助長者辨識虐老徵兆及學習自我保護技巧,並向公眾宣揚預防虐老信息;亦提供專業培訓工作坊,透過系統性訓練,提升前線工作者識別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