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述書店掙扎 港漫首獲出版雙年大獎 業界:出版量減一兩成 選題「嚴謹」避政治

發佈於

【明報專訊】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得獎名單昨日揭曉,政府「香港漫畫支援計劃」資助創作及出版的《達利書店》獲得出版大獎及「圖文書」最佳出版獎。該書講述百年後實體書店沒落,店長不向現實低頭的故事;然而回歸現實,香港出版學會會長葉佩珠昨日直言大環境欠佳牽扯業界,出版業下行,近年出版量減少一兩成,選題更趨嚴謹、看重市場反應。另有不具名業界人士稱書商出書會思考「這些書種是否能在書架上賣」,現時「很多政治上的東西(書)都沒什麼出路」。

今屆「雙年獎」由香港出版學會主辦,共設9個獎項類別,分別選出「最佳出版獎」和「出版獎」,以及6個特別獎項。今年共有102間出版社提名421本中文作品參選,當中逾兩成(38間)出版社屬首次參選。獲得出版大獎的《達利書店》,去年贏得第三屆《「港漫動力」——香港漫畫支援計劃》金獎及最佳漫畫故事獎。項目籌委會主席李家駒稱,獲獎作品不乏香港題材,又提及近年出版情况「下行」,盼獎項化成業界力量。

三聯:出版下行更重質

被問及出版業現况,身兼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總經理的葉佩珠形容,業界「明顯地呈現一個慢慢下降的狀况」,市道欠佳下整體出版量減約一兩成,但她稱這不全屬壞事,出版社在有限資源下會更着重產出優秀作品。她又說,讀者「手頭緊」,出版社亦會憂慮新書的市面反應,故選題及製作愈趨嚴謹,「有些可出可不出的(書),可能我就不出了」。

另一不具名大型出版商代表指出,大型出版社以往一年出版百多本書,現在只得一半,並亦指很多小型出版社「做不住」,近年多由一兩人經營的獨立出版社冒出,但認為相對大型出版商,較欠缺資源,難以持續生存。他解釋,大型出版商出書量多,銷售好的書可作補貼,惟獨立出版普遍僅小量出書。

獨立出版冒出 「難持續」

他又說,市道欠佳,出版社會考慮能否回本、書種能否上架等,故選題上「想法一定比以往考慮多了很多」,直言新晉作者沒有過往銷量供評估,出版社會持保守態度;而出版社亦傾向減出版量,令每本書做得更深入,編輯會花更多功夫重新演繹既有題材。

被問及政治類書籍會否因而審得更嚴謹,他稱近年沒什麼人寫政治書,亦質疑「市場是不是還有這麼多人買」,又稱現時「很多政治上的東西(書)都沒什麼出路」,出書成本高,希望降低所有風險。

對於貿發局近月拒批最少3間獨立出版社參與書展,葉佩珠稱業界按法例辦事,「無話驚唔驚」,又稱部分書即使出版社無參展,零售商亦會照賣,認為影響不大。該名不具名大型出版商代表則稱,「有些不是不讓他去,而是他自己不去」,很多小型出版社礙於成本已不再參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