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港聞
張宇人指大腸有瘜肉卻不屬保險範圍 質疑肯篩查者反更難受保 醫衛局:將與保險界討論 (17:44)

政府擬在「慢病共治先導計劃」先導期完結後,發展「慢病共治平台」,逐步涵蓋更多慢性病。有立法會議員今(13日)在衛生事務委員會會議上以大腸癌篩查出息肉,購買醫療保險會不保腸癌為例,憂有市民參加篩查計劃確診「三高」,反而購買保險時保障範圍有限,未能得益於醫療保險。醫衛局副局長李夏茵指,會與保險業討論有關議題,認同有意識參加篩查計劃、保護自身健康的人患病風險較「咩都唔做突然發病的人」低,且後者獲賠付金額或更高。
立法會飲食界議員張宇人表示,他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並發現體內有數粒瘜肉,有保險公司表明保障範圍不涵蓋大腸癌,認為「離晒譜」,並指當局推出愈來愈多的篩查計劃,市民參加計劃是想預防疾病,結果購買保險時「心臟病不保、中風不保」,憂此類計劃最終未能令市民受益。
保險界議員陳健波亦表示,現時確診「三高」後再投保,保險範圍有限,且保險公司會追溯投保人過往健康狀况,曾收到許多相關投訴,冀政府與保險業界清晰溝通。
李夏茵回應稱,在規管私營醫療收費透明度方面,政府與保險業界有協商平台,表示會和保險業界討論有關議題,指參加篩查計劃屬有意識保護自身健康,這些人士的醫療保險風險理應較「無做任何篩查、突然間有一日發病」的人低,患病機率亦較低,又指後者若發病保險公司需賠付的金額或更高。
外科醫生、衛生事務委員會主席林哲玄則關注,現時基層醫療計劃下人人獲資助,關注未來當局會否依據入息水平或疾病費用訂立「分級制」資助額,李夏茵指,基層醫療會堅持「共付」原則,某些服務若已有足夠的臨牀證據支撐,資助額會相應提高,至於某些服務屬「nice to have(可有可無)」,未必有足夠臨牀數據但大部分市民樂意參加,政府對這些服務的資助則較少甚至不資助。
選委界議員陳凱欣則關注,參加計劃並完成篩查人數約佔整體6成,關注是否因參與醫生數目不夠有關,及未來計劃擴至乙型肝炎篩查等更多服務後,會否令輪候時間進一步增加。李夏茵指,慢病共治的篩查過程不同於急症室看醫生,完成篩查是指見完醫生、完成抽血、取得報告並檢視是否有慢性病,強調半數參加者可在一至兩周內完成篩查,最長亦少於兩個月,「非常可以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