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零公里二手車」揭經銷商庫存大增 寧蝕錢清貨 行業利潤率受壓

【明報專訊】近年內地車圈價格戰硝煙瀰漫,各車企在搶佔市場份額過程中,一個特殊現象——「零公里二手車」逐漸浮出水面,成為市場討論熱話,甚至引起中央高度關注。有內地汽車經銷商反映,這主要源於汽車製造商將庫存壓力轉移至經銷商,為清理庫存,經銷商寧願虧本也要先上牌(完成牌照登記)出售。有經濟學家指出,此現象某程度上反映車企產能過剩,並認為除非內地通縮問題得以解決、並伴隨行業加速整合,否則行業將難以擺脫價格戰。
明報記者 黃志偉 楊括
所謂「零公里二手車」,是指完成車輛牌照登記但實際行駛里數極低的全新車輛,隨後以二手車的名義流入市場銷售。事實上,此現象並非新鮮事。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二手車行業專家潘磊向「澎湃新聞」稱,早年稱之為「包牌包稅車」,是廠家為清理庫存而產生。但現在產能過剩,大批「零公里二手車」出現,導致本已競爭激烈的市場雪上加霜。今年首4個月汽車業利潤按年減5%至1326億元人民幣,利潤率4.1%處歷史低位。
經銷商佔新能源車庫存七成
據摩根士丹利早前推算,去年內地行車紀錄少於50公里、且上牌登記不足3個月的二手車共1960萬輛,相當於去年內地二手車銷量總數的12%至13%。同時,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統計,截至今年4月底,全國乘用車行業庫存升至350萬輛,創近兩年新高。當中,新能源車庫存已逐月攀升至85萬輛,而相對於廠家,積壓於經銷商層面(渠道)的庫存佔比近3年明顯回升,由2022底的50%,增至今年4月底的70.6%(見圖1),換句話說車廠庫存比例正下降,例如期內比亞迪(1211)庫存雖然大增,但相對其全年銷售收入規模其實屬可控水平(見圖2)。
業內人指規避新車出口限制
經銷商庫存增加,「壓庫」現象顯現。所謂壓庫,有時候是廠商主導,要求經銷商增加庫存,也可能是經銷商基於市場預判主動增加庫存。不過,一名內地汽車經銷商向本報介紹近年行內情况時,便表明「主要是主機廠壓庫」;另一名內地汽車經銷商補充,為清庫存,經銷商寧願虧錢上牌再賣掉;也有可能是商務政策「套現套補」,即為拿到某個時期車企給予的銷售獎勵所以提前上牌。意味在這種營運壓力下,汽車經銷商不得不尋找各種渠道來消化庫存、回籠資金,最直接辦法便是減價促銷。崔東樹按去年中期報告計算,整體中國經銷商淨利潤率由2018年的3%降至低見0.7%。
至於這些「二手車」流向何處,本報記者曾到訪深圳市部分汽車經銷商「4S店」,銷售人員稱相關情况多發生於出口車輛中,因部分地區僅接收來自中國的二手車而非新車,出售予內地消費者的汽車則「全都是可以查的」、「保證是百分百的新車」。汽車資訊平台汽車之家(2518)首席執行官楊嵩亦向記者表示,「零公里二手車」是為規避新車出口的諸多法規限制,但由於出口後消費者會面臨售後服務和質量保證的問題,「所以它一定做不大,只能是個小買賣」。他指出,這多是由「4S店」操作。
分析:解決通縮才可停價格戰
這種「曲線出口」模式之所以盛行,在於出口商得以巧妙規避新車出口所面臨的關稅、排放或安全認證、數量配額及許可證要求,從而降低出口成本並簡化流程。同時,一名從事二手車貿易的人士指出,主要出口目的地為俄羅斯、中亞地區,當地售價甚至可遠高於內地。
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高級經濟學家吳卓殷認為,「零公里二手車」某程度上因內地需求增速跟不上車企供應。他續稱,無論車企是否透過「零公里二手車」途徑或循官方渠道出口,海外市場更高的利潤和本地市場增長放緩的現實,都促使出口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策略。
對於中央據報有意出手阻止價格戰,他認為這難以透過法規制止,因其本質上是市場行為,「 除非中國可以解決通縮問題,如果不是的話,應難以改變這種價格戰」。他又表示,在此過程中,部分小型電動車生產商或面臨被收購甚至破產,最終將導致行業整合,價格才可能趨於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