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建銀國際趙文利:恒指短期料整固 下半年挑戰25000

發佈於

【明報專訊】中美經貿磋商機制首次會議上周初在倫敦舉行,市場憧憬有理想成果,港股曾向好,恒指上周三高見24,439點,惟跟着出現回吐,周五收報23,892點,全周升100點或0.42%,今期封面故事訪問近年準確預測港股走勢的建銀國際證券研究部董事總經理、研究部主管及首席策略師趙文利,以及瑞聯銀行北亞股票業務主管林燕分析最新形勢。趙文利認為,是次中美經貿談判結果低於市場預期,協議仍待中美高層最終批准,故分歧依舊明顯,料恒指短期內在23,000至24,000點上落,月內衝擊25,000點機率不大,等待下季新催化劑出現;林燕則指出,人民幣櫃台港股有望年底前納入「南向通」,屆時「北水」買賣港股料進一步增加,加上愈來愈多現時僅在A股上市的中國不同行業龍頭企業料將來港掛牌,有利港股中長期延續升浪,當中,她尤其看好中國科技、消費及生物科技股。

明報記者 葉創成

根據新華社報道,當地時間上周一及周二,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與美方牽頭人、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等在英國倫敦舉行中美經貿磋商機制首次會議。雙方進行了坦誠、深入的對話,就各自關心的經貿議題深入交換意見,就落實兩國元首6月5日通話重要共識和鞏固日內瓦經貿會談成果的措施框架達成原則一致,就解決雙方彼此經貿關切取得新進展。此後美國總統特朗普亦在其社交媒體Truth Social表示:「我們(美國)與中國的交易已經完成,但要得到習近平與我的最終批准。(我們需要的)全部稀土將由中國提供,我們也將會向中國提供商議好的東西,包括准許中國學生使用我們的學院和大學。我們總計得到55%的關稅(稅率),中國得到10%(的關稅稅率)。」

憧憬中美經貿磋商機制首次會議有理想成果,港股上周初曾延續升浪,恒指上周一已突破24,000點,上周三高見24,439點,逼近3月19日、今年以來高位24,874點,惟該會議結束後,恒指卻出現回吐,上周四及周五分別下跌331點及142點,周五收報23,892點,不單24,000點關口得而復失,而且全周亦僅升100點或0.42%。建銀國際證券趙文利上周五接受訪問時認為,恒指上周中後期回吐的原因是,是次中美經貿談判結果並沒有超預期,甚至有些低於市場預期。

中美貿談沒聯合聲明 結果低市場預期

趙文利表示:「中美代表團倫敦會談後,雙方沒有共同發表聯合聲明,更多的是對於5月12日達成關稅暫緩框架的一個延續,特別是對於中國稀土出口和美國晶片出口管制這個議題上似乎依然存在較大分歧,緩和程度有限,聲稱達成的框架協定內容暫時也缺乏足夠多的細節。儘管特朗普在Truth Social社媒高調宣稱『協議已完成』,並聲稱在關稅、稀土、留學生等議題取得重大突破,但實質內容仍存較大不確定。所謂美國獲得『55%關稅』很可能只是多個既有政策的疊加,並非實質進展;在美方對華高科技出口管制未放鬆的背景下,中方在稀土問題上做重大讓步的可能性不高;至於對中國留學生的『開放』姿態,則是在其此前限制政策引發學界和企業界強烈反彈後作出的姿態性妥協,實際影響有限。」

短期料23000至24000上落 難衝擊25000

根據趙文利的分析,中美經貿協議仍待兩國高層最終批准,分歧依舊明顯,指特朗普對於所謂「成果」的誇大更偏向政治操作,反映出雙方在戰略資源、科技控制與輿論領域的深層博弈,這也印證了他此前判斷:「未來90天中美摩擦將更多聚焦於非關稅壁壘領域」,而關稅方面,雖然進一步降低的空間不大,稅率上限預計不會回到此前極端水準,因為過高稅率對中美貿易的影響是雙方都無法承受的,也會令談判難以繼續進行。

另外,內地海關總署上周亦公布,5月出口按年增長放緩至4.8%,不單連續兩個月下滑,並低於市場預期的6%,其中對美國出口按年下降34%,據彭博數據是自2020年2月疫情初期以來錄得的最大跌幅。趙文利認為,從上述數據可見,關稅衝擊正逐步反映到宏觀基本面。

綜合上述分析,趙文利預期,恒指短期內將在23,000至24,000點上落,月內衝擊25,000點可能性不大:他表示:「我們預期市場可能先行回調,再等待第三季的新催化劑。」

DeepSeek帶挈 中國股市基本面改善

趙文利強調,即使恒指短期或出現回調,惟中長期仍然值得看好,原因之一是自從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去年9月24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由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雲澤、證監會主席吳清介紹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關情况以來,內地政策已經出現轉向;他續說,隨着今年以來DeepSeek全球取得成功,亦顯示中國在人工智能(AI)以至整體科技上的實力,可見新質生產力和高質量發展等結構轉型成果,基本面的改善令股市的投資價值亦得到明顯的提升。

現牛市現象:底部抬升成交多新股熱

由於中國股市去年9月以來基本面的改善,趙文利認為,海外投資者對中國股市的看法亦已出現變化──由過去以短期交易轉為現時長線投資為主。

趙文利分析,從三大現象來看,今年以來港股的韌性明顯增強,港股已從熊市向牛市切換屬非常顯著,他表示:「第一,港股處於底部持續抬升的形態(見圖1),這是非常好的一個熊市向牛市切換的一個信號;第二,港股底部的抬升,也配合了成交量在持續放大,港股基本能夠維持每日2000億元或以上成交額(見圖2),這對於活躍市場的氣氛,以及增進市場投資者的信心是幫助比較大的;第三,我們也看到一二級市場的良性循環初步已經建立,這可能是過去幾年非常少見的一個情况。不論從上市項目的融資金額及認購倍數也好,抑或是上市之後的首日表現也好,其實都已經回到了一個比較紅火和比較熱絡的情况。」

事實上,根據全球四大會計師行之一的安永亞太區上市服務主管蔡偉榮的預測,今年上半年本港首次公開發售(IPO)新股集資額約140億美元,躍升全球排名第一,這與排名第二位、集資額為76億美元的納斯達克交易所比較高近一倍。當中,中國新能源龍頭企業寧德時代(3750)上月來港掛牌集資410億元,屬今年以來全球最大集資額的IPO,其上市以來股價亦向好。對於新股市場轉旺對整體港股的重要性,趙文利有精闢分析:「一級市場紅火可吸引大量的增量資金,在這些資金解除凍結後,對二級市場流動性也形成了比較好的一個補充。」

下半年全球風險事件密集 憂美長債息不穩

風險方面,趙文利提醒,需要留意今年下半年的全球風險事件窗口非常密集的:「例如7月9日便是美國與主要貿易伙伴之間的談判的死線, 如果此前貿易談判能夠有實質的成果,那麼對於全球的貿易環境及經濟增長評估的幫助都很大,但如果是相反的情况,貿易戰進入一個新階段,甚至重新回到一個摩擦比較大的情况下,那麼對於整個市場的氣氛影響會比較大。另外,我們看到最近美國長期債務及財政問題對市場的困擾還是比較多,包括特朗普和馬斯克之間的一些矛盾的顯性化,所以對未來美國的財政問題的解決,特別是『大而美』的財政法案能不能順利通過,以及通過之後市場的一些反應,這對下半年風險資產的影響也比較大, 原因是美國長債收益率是全球風險資產定價的『錨』,如果其不穩定的話,全球資產的波動也會變得比較大。」

趙文利總結,目前恒指在24,000點的阻力仍然比較強,而且25,000點亦是更重要的分界線,今年下半年能否突破,關鍵意義非常大。不過,他亦有信心,基於他在上文所提及的利好因素,港股今年下半年像2015年下半年或2021年下半年一樣突然急轉直下的可能性非常小。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封面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