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親子對話:毋須為對錯設界 代入、了解子女想法

發佈於

【明報專訊】青年人的精神健康,近年備受關注,保良局青少年事務部主管莫漢輝指出,導致年輕人精神困擾的原因很多,雖然矛頭不一定是來自家庭,可能是出於學業或工作壓力、朋輩相處問題等,但假如家庭和諧,父母能夠成為子女最強的後盾,相信能有助青少年緩解不少壓力。

「我過往接觸很多年輕人,感受很深的,是其實他們都很想和父母溝通,他們都很想得到父母的關心,但又因為感覺大家『唔啱傾』,所以就選擇沉默。」莫漢輝建議,父母可從三方面入手,跟子女打開溝通之門。

主動釋放善意 學習聆聽

首先,是主動伸出橄欖枝,釋出溝通的善意,他說︰「有時候父母和子女,大家都在等,我看你會做什麼,你又看我會做什麼。既然如此,我們作大人的,何不先行第一步呢?」

其次,是要學習聆聽。莫漢輝提醒父母,耐心聆聽,是有效溝通的基礎,「所以父母要勒住自己的舌頭,先聆聽子女的說話,因為很多時,無法溝通甚至產生衝突,都是源自『你都唔聽我講』的情况」。

第三,是嘗試代入和了解。他指出,時代變遷,新一代的成長環境跟上一輩不同,大家必然對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和選擇,但差異之中,是可保留協商空間的,「除非是一些極端情况,例如吸毒,那當然不能讓他們選擇,但其實更多情况,都是選擇而已。因此,父母毋須為『對』與『錯』設立明確的界線,可以透過討論、交流,了解子女所作抉擇的背後原因」。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5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