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家庭有教:幫助孩子學習良好行為(二)

【明報專訊】上回我們介紹了MARI四步框架的「展示」和「讚美」,幫助家長明白如何引導孩子養成分享、禮貌、閱讀、自律等良好習慣。接下來,我們探討最後兩步:「獎賞」和「內化」,讓孩子的良好行為從外在激勵轉為內在習慣。
第三步:獎賞(Reward)
適當的獎賞能讓孩子感受到良好行為的價值,增強他們的動機。家長可以與孩子設計一個「行為鼓勵表」,放在家中當眼處(如客廳牆上或雪櫃門上),當孩子展示好行為時,家長可以給予貼紙,集滿7張貼紙就可換一個小獎勵,如一個小玩具、一份小點心或多半小時的遊戲時間。值得一提的是,對很多孩子來說,最好的獎勵是家長全心全意的陪伴。筆者有時會建議家長與孩子用紙寫下一堆有趣的親子活動(如桌面遊戲、戶外活動、談心時間、出外參觀等),並把這些活動紙放在一個不透明的容器中,當孩子集滿7張貼紙,就可以在容器中抽取一個活動,並與家長商量在哪個日子實行。值得一提的是,「行為鼓勵表」每次只能針對2至3種行為,如果家長一次過要求孩子做好10多樣事情,孩子容易會忘記自己要做好什麼,反而失去內化良好行為的機會!
獎賞大小應與孩子付出成正比
有些家長擔心,獎賞會讓孩子變得「功利」,只為回報而做好。但對某些孩子來說(如有過度活躍傾向的孩子),明確實在的獎賞是建立良好習慣的重要途徑。一個看得到、摸得到的「行為鼓勵表」,一張又一張因為良好行為而換來的親子活動紙,能夠有效提醒孩子:「原來我都可以做得到!」不過,獎賞的大小亦應該與孩子的付出成正比。例如,容器中不應該有「一起去歐洲玩」這種近乎賄賂的活動。
第四步:內化(Internalize)
MARI 四步框架的最後一步是內化,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僅因為家長的讚美或獎賞而做好。家長可以通過口頭讚美和行為鼓勵表,幫助孩子將良好行為與自我形象連結起來。例如,媽媽可以指着行為鼓勵表對孩子說:「你上星期每天都與弟弟分享你最愛的點心,你真是個愛護家人的好孩子!」爸爸又可以指着行為鼓勵表對孩子說:「你7天裏頭有5天都能夠自動自覺做功課!你真是個自律的好孩子!」這些話語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亦可以將外在激勵轉為內在習慣,讓良好行為成為孩子性格的核心部分。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5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