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歐陽五:從「仿製者」到「授權方」 中國創新藥往哪裏去

【明報文章】港股醫藥板塊今年一改多年疲態,強勢上漲,創新藥ETF(交易所買賣基金)短短20個交易日便吸金逾2億人民幣。這輪資本的反彈,映射出中國醫藥產業一個深刻轉變——藥企的研發策略,已從早年的「仿製跟隨」轉向「源頭創新」。
這場轉變的源頭,可追溯至2015年。彼時,中央政府發布綱領文件,直指行業痛點:審評效率低下、低水平仿製佔比較高、創新藥研發動力不足。10餘年來,改革成效初顯,中國藥企不僅逐漸展現出發現新藥物靶點的能力,更在抗體藥物偶聯物(ADC)、細胞治療等領域形成優勢。
商業交易爆發 醫藥企業破局
然而醫藥創新的征途,從來都不平坦,其周期長、風險高、投入大的特性,令許多藥企望而生畏。一款創新藥的研發,動輒投入數億美元、耗時10年,卻面對高達90%的失敗率。相較之下,據中債資信評估公司報告《醫藥研發環節解密》,仿製藥研發通常僅需2到3年時間,成本不及創新藥的二十分之一,以致政府不遺餘力地推動創新,但「融資難」長年是橫亙在中國藥企研發面前的關鍵瓶頸。行業發展起步晚、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年均研發投入常不足億元,難以支撐創新藥長期高投入。現階段,在內地藥價下行、融資通道不暢、國際市場地緣政治風險增大等背景下,不少企業甚至首先要解決生存問題。
轉機出現在近兩年。醫藥領域BD(商業拓展)交易爆發,成為破局關鍵。BD多指licence-in(授權引入)和licence-out(對外授權)。2023年以來,BD潮在內地持續高漲,尤其是licence-out,通過對外授權全球(或特定區域)研發及商業化權益,創新藥企可獲得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和銷售分成。其中,首付款因無附加條件且可快速到帳,對緩解藥企研發的現金流壓力尤為關鍵。
據悉,今年內,來自中國的licence-out交易已佔全球總數的一半。「授權方」既有中小型生物科技企業,也不乏傳統化藥企業。例如5月20日三生製藥宣布,將向輝瑞獨家授予公司自主研發的PD-1/VEGF雙特異性抗體SSGJ-707在全球(不包括中國內地)的開發、生產、商業化權利,涉及金額最高達60.5億美元。該交易創下中國創新藥licence-out交易首付款之最,達12.5億美元。
BD交易潮,顯著緩解了中國藥企的融資壓力。不過,這不禁令人思考:在「真金白銀」的浪潮背後,中國創新藥是否已做好與世界頂尖梯隊同台競技的準備?
中國藥企趨務實 國際巨頭熱情升溫
答案可從中國藥企多年來在人才儲備和研發方式中,窺見一斑。據觀察,近5年來,內地藥企已積極佈局行業人才儲備,包括從傳統跨國藥企引入高級管理人才。例如,百濟神州公司2021年招募的全球人力資源高級副總裁,此前供職於輝瑞並擔任高級副總裁。同時,藥品研發也更趨務實,「講故事、炒概念」的時代已經過去。於2015至2024這10年間,中國原研新藥的數量超越美國,多款中國原研新藥在與海外原研藥「頭對頭」比較的臨牀試驗中取得優效。
正是這些進步,使全球製藥巨頭對於中國創新藥的熱情明顯升溫,促成與跨國公司的多筆許可交易,也吸引了輝瑞、諾華、默沙東、羅氏、艾伯維、阿斯利康、賽諾菲、葛蘭素史克等眾多跨國藥企的投資。根據數據分析公司Dealogic報告顯示,從2021年至今,跨國藥企引進中國創新藥時,首付款超過5000萬美元的訂單,比例從零上升到42%。
藥企「出海」 需闖三關
「出海」是檢驗綜合實力的試金石。儘管當前中國藥企取得一些成績,但邁向全球化的路途上,仍有三關待闖。
第一關:做好全球多中心臨牀試驗。目前中國藥物的價格優勢為跨國企業看重,於海外的臨牀試驗則屬薄弱環節,特別是在美國。由於美國藥品價格與藥物臨牀數據分屬兩個獨立體系管理,中企僅憑藥價優勢和本土臨牀試驗數據進入美國市場,勝算不大。
第二關:爭奪研發時間。當前,創新藥同質化嚴重。在藥效相差不大的前提下,提升研發速度非常關鍵。全球首個上市的藥物,能夠爭得64%市場佔有率,其次為25%,第三名之後的入場者,能分到的全球市場微乎其微,除非具有突破性的明顯優勢。
第三關:遵循國際標準。中國藥企交易的促成,不在於地域特色,而是因為遵循國際標準。近日,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指出,創新藥的評價「應該只有一個標準、全球一致的標準」,即「堅持循證醫學,以臨牀價值為導向,滿足未滿足的臨牀需求」。這意味着中國醫藥創新的本質,需要發生轉變——唯有拋棄地域特色思維,以科學邏輯和臨牀價值作為遵循,才能夠在全球創新藥舞台上坐穩「授權方」席位。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