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銳紹:滾滾逐逐水翻波 情若無花不結果——如何興利除弊 防止「狐疑症」和「互相陰謀論」

發佈於

【明報文章】人類紛爭不絕,無論國與國或人與人、入局者或旁觀者,事發時無法解釋,事後也莫名其妙!其實,是可以預感的,也可以避免的,尤其是同文同種的族群;只要努力避免「狐疑症」和「互相陰謀論」就行了。忽然記起亡友盧國沾(盧沾)的歌詞:「滾滾逐逐水翻波……情若無花不結果!」我們曾一起談及這歌的背後,他勸我早日看破,我卻不解紅塵,致令難熄心紅愛火,自招狐疑惡果。

最近看見兩則新聞,唯恐天下仍然如歌所說「心中困着淒楚」、「似聲聲說奈何」,立即引歌為題、秉筆直書!

(1)由微知著的病源

──先說事由。新聞一:台灣網紅「館長」(陳之漢)被綠營視為親大陸,最近他在杭州作「和平之旅」時遇上「抗議」,一男子手持五星紅旗,大喊「國旗在這裏」,並指「館長」是「台獨狗」。路邊有女士強調「館長」非台獨分子,粉絲解圍,保護離去。

新聞二:澳洲港人組織「HKPACE」日前集會悼念「六四」,一名出席者曾參與立法會議員何君堯相關機構舉辦的「國安導師課程」,被質疑參與「六四」悼念是否另有目的?是否「何君堯徒弟」?該人一一否認(順便一提,資料顯示,何君堯也是6月4日出生的)。

在此不直接討論這兩件事,只按新聞客觀陳述,各位自我分析。詳情可分別參閱6月15日和6月12日《明報》報道。

── 一般而言,不同人可以有自己的立場和取向,並各自堅守信念而不傷及他人;在適當情况和處理下,也可以自我保護和表達。但上述事件,或多或少反映一種不正常(至少是不暢快和不自然)的政治氛圍;於特定範圍和場景下,就會引起或大或小的摩擦和碰撞。如不理順,或會轉化,滋長及變成「政治狐疑症」和「互相陰謀論」,滲入和植根民間。

這是官民均須避免的傾向;必須溝通、尋求實據,不能以為自己「絕對正確」就患上「狐疑症」,甚至濫用「為你好,也為我好」的理由,間接或無端行惡。

──所以,不妨從實踐中發展一門「度學」,當中包括程度、深度、廣度、跨度、靈活度、柔韌度……無論視野和觀察力、判斷和處理能力、適應和應變能力,都盡量尋求進退有度。我對這些「度」一竅不通、毫無經驗,正不斷摸索。但我想:中國既然已有「儒、釋、道」的「道學」,而且號稱「三教合流」,發揮不少經世治學和處事之道;隨着時間和形勢轉移、內外接觸增加、人情與事物現代化,為什麼不可以再發展一種「度學」?

這種「度學」與「道學」的最大不同,就是後者的重點講求自身修為,其後應用於自身和外間事物;前者則主動和同時考慮外部環境,有時甚至以外部環境作為先決條件,再以自己平時積累的「度」調節和適應,不傷立場並創造更大空間。這就像AI(人工智能)可以幫助人類實現很多設想,但人類的設想和要求仍然是主體。否則,就會出現盧沾《每當變幻時》所說的十字路口:到底是「悲苦深刻藏骨髓」?還是「石頭他朝成翡翠」?

──不妨假設上述兩則新聞發生在不久前香港維園的「家鄉市集嘉年華」。事實證明,有人抱着平常心到場,過一個輕鬆的下午,同時默唱「六四」歌曲,自己心安理得,又不影響任何人。不過,假如被視為「敏感」的人同樣抱着平常心到場,又會否先被狐疑起來?有關方面是先發制人(禁止進入或接近),還是後發制人(引起混亂才行動)呢?

這就是各方如何運用「度」的學問。行之有度,可以兼容;行之無度,則會「滾滾逐逐水翻波」。我不是「敏感人物」,惟也不想嘗試尋求這個「度」的答案,因為這個「度」不是個人能夠控制和掌握的。所以,有權人是否更要多想「進退有度」?

(2)如何避免和克服狐疑症

──任何人患上「狐疑症」,都是害多於利的。在中國政治文化裏,「狐疑症」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有需要狐疑就狐疑;二是來自沒有求證(甚至不求證)的疑慮,抓住一點就無限擴大。有人說這是文革的後遺症,但看來不止文革,而是千年政治文化,積累厚土,文革激揚而已。

所以,努力揚湯止沸,防止以點概面、以偏概全、以零概整,客觀冷靜觀察內外形勢,就會發覺今天的中國是100多年來最穩定的。增加自信後就可以因勢利導,不會隨便因為一點而狐疑起來,引發內部「互相陰謀論」。

──當然,疑慮也可以來自具體事實,尤其是跨國的中外事務,這一點我不會一概排除和否定。但關鍵是:一、看到外國的陰謀或陽謀時,毋須經常掛在嘴邊,因為防止外國的陰陽謀是靠實力,氣定神閒也可以談笑用兵。這更不是靠宣傳和教育國民就可以擊破陰陽謀;當官民的日常接觸和認知有差距時,效果反而不好,甚至引起「借外打內」的疑慮。

二、也是上述提及的「度」。對內可以善言提醒,惟毋須變成警嚇、阻嚇,甚至威嚇。善意提醒和努力創造寬容度,是建立自信和尋求政治最大公約數的不二法門。「三嚇」則是「滾滾逐逐水翻波」的「先頭部隊」;偶一為之可以接受,「朝夕相對」則一起身心疲憊,翡翠也會變石頭。

──還必須注意千年如一的規律:上有好者,下有甚焉;體內的「趨利基因」,往往是製造或加深「狐疑症」的催化劑和興奮劑。利益階層會「加倍努力」,不惜由「明哲保身」變為「名折保身」。最近,話劇界反映現實(例如移民潮)的內容,也被要求刪除,否則不予資助,就是一例。

必須指出的是:這種催化作用,不單在利益群體中爆發,也可以在一般市民的層面引發,在正常的朋友關係以至人倫接觸中自我劃線,逐步疏遠「敏感」的親友。這是官方間接引發或加劇的氛圍,不能夠用「民間行為」解釋。上述指摘「館長」是「台獨狗」的人,就是自以為「政治正確」的例子;長此下去,只會令社會的疏離感更強。

(3)統戰與軟實力的分別

──中國強調統一戰線,但這不是世人接受的軟實力。兩者不同之處在於:統戰以官方意志為主,軟實力則主要結合民間價值觀和訴求;統戰的目標顯而外露,並可以量化為個人政績的一部分,軟實力之目的則着重對整體目標和對象的宏觀影響;統戰給人的感覺,是急於求成甚至急功近利,軟實力則重視長遠的潛移默化;統戰是明顯希望並要求目標/對象接受、順應或服從的手法,軟實力則讓受眾自由選擇接受或不接受……只有深入研究兩者的「度」,就可調度和引導了。

──無論統戰也好,軟實力也好,中國也有條件做到,惟不能脫離也脫離不了中國的整體大環境和「心核內蘊」。這個名詞並不高深,就是講求對人、對事的真感情,有則開花結果,否則就是《情若無花不結果》。這是極難量化的「度」,但可以讓人民感受和作出結論。忽然想到這歌的最後一句:「但我知你領悟不多。」在我領悟盧沾歌詞、看破紅塵之前,不知這是過去式?現在式?還是將來式?你說呢?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