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李正儀:綠色是香港盛事之都的底色

【明報文章】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將於今年11月舉行,並首次由廣東、香港和澳門聯合主辦,屆時整個華南地區將成為國際焦點。這場盛會不僅是體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展示大型活動如何推動可持續發展實踐的絕佳時機,並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亞洲綠色盛事領導者的地位。本港可以循監管、指引及推出獎勵機制,綜合提升香港舉辦綠色盛事的能力。
為刺激經濟增長,全球各地均積極舉辦不同盛事活動;但同時因高碳排放、高能源消耗及製造大量廢物而備受批評。大量訪客湧入帶來各方面壓力、交通需求激增、產生大量垃圾等現象,進一步加重環境負擔。對致力成為可持續發展城市的香港而言,同樣面對重大挑戰:應如何平衡經濟效應與環境責任,並以大型盛事作為推動綠色轉型的催化劑?
自啟德體育園運作以來的數月,香港國際盛事之都的地位愈趨重要,從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和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到英國樂隊Coldplay等國際巨星演唱會與各種高規格展覽,此類萬眾矚目的盛事不僅是文化娛樂盛宴,更是刺激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的引擎,持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的聲譽。
根據估算,2025年上半年舉行的大型活動可以吸引84萬訪客人次,帶動33億元消費額,並創造18億元額外經濟效益。
然而參與人次或收益,並非衡量盛事成功的唯一標準。活動衍生的環境問題如碳排放等,愈來愈受全球觀眾與投資者關注。盛事的低碳轉型既是必要之舉,更是香港成為區域可持續發展先行者的先機,提升香港作為世界級城市的戰略契機。
香港在推動盛事低碳化上,應採取務實、階段性的策略。內地已有多個成功經驗值得香港借鑑,例如浙江省在《浙江省體育改革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提出,舉辦比賽要堅持「綠色、智能、節儉」的指引,充分考慮場館長遠發展與可持續性,亞運會僅興建了 12個新場館,其餘場館均以預製建築技術和可持續物料做翻新。
深圳則更進一步採取強制減碳措施,包括採用綠色場館、清潔能源、可持續運輸、能源效益等,也要求活動主辦方在活動後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並通過經認可的碳補償措施,如碳信用或森林投資等,實現碳中和。
我們亦應該把目光投向國際,全球眾多頂尖活動均採納ISO 20121活動項目可持續性管理體系認證作為框架,使規劃活動的每個環節皆有清晰可循的可持續性指引。早前來港舉辦的Coldplay樂隊演唱會亦為我們提供寶貴經驗:主辦方派發以植物材料製造的可回收LED手環,此做法在2024年世界巡迴演出中成功獲高達86%的回收再用率,為可持續性樹立高標準。
反觀香港,我們應檢討減廢減碳措施及綠色標準指引,例如過往行之有效的做法未能延續。香港七人欖球賽曾開創先河,採用可重用杯,遺憾的是於2025年卻未有延續此做法。同時,啟德體育園等場館卻限制公眾自備水樽,變相減少觀眾使用即棄水樽以外的更環保選擇。
香港應仿效內地和外國的綠色盛事管理經驗,鼓勵甚至強制規定活動主辦方及場館取得ISO 20121此項國際認可的活動管理標準。在活動舉辦期間,主辦方應採取務實可行的減廢減碳措施,致力擴大可回收產品的使用範圍,並再次採用成效高的做法提高回收率。如巴塞爾藝術展的展覽及會議過往都製造大量即棄廢物與包裝材料,相關機構可善用政府的「綠色電子代用券計劃」,支持活動場地的回收及減廢措施。
同時,香港應建立獎勵機制,鼓勵採用可持續措施,並可參考其他地方做法。例如新加坡旅遊局提供可持續認證補助金,及深圳為碳中和活動提供的資助計劃等範例,均值得參考。香港可推行類似計劃,鼓勵活動與場館達至認可的減碳標準;並將碳減排目標納入香港「M品牌」大型活動評估準則,確保可持續性成為衡量活動成功的核心指標,而非次要考慮因素。此外,香港亦可透過公私營合作,加強應用新科技,包括推動電子票務、低碳運輸等,減少大型活動的碳足迹。
即使香港已有《綠色活動管理指引》,但當下正是立法規管的時機,應設立公開透明的標準,涵蓋廢物管理、能源效益、碳排放追蹤、可持續採購等關鍵領域。
不過相關法規與指引必須審慎平衡,一方面需展現堅定的決心推動減碳,另一方面又不能過於嚴苛而令主辦方卻步,影響香港舉辦盛事的競爭力。保持靈活彈性、各方協作,方能維持香港作為全球盛事之都的競爭優勢。
可持續性已成為全球城市品牌定位的關鍵。溫哥華、哥本哈根等城市已成功利用其綠色形象吸引投資、人才與旅客。香港可通過大型盛事設定新的環保標準,並借鑑浙江、深圳、新加坡等地的成功經驗,重塑其作為現代、創新與負責任城市的形象。
香港作為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的大灣區主辦城市之一,將迎接一系列精彩盛事的高光時刻。香港需長遠規劃,展現對建立創新、可持續未來的決心與承諾,並落實階段性的減碳措施,獎勵值得仿效的舉措,建立平衡各方利益的務實監管措施,從而成為亞洲綠色盛事的新榜樣。
作者是團結香港基金總裁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李正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