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帆川:為何搵工用AI不代表懶惰

發佈於

【明報文章】最近筆者有朋友找工作,我叫他用AI(人工智能)改寫履歷表和作品樣本,事半功倍。但他認為AI不可靠,自己動手才夠誠意。這是傳統智慧,還是因循守舊?

相信現在很多白領都偷偷地用AI,尤其寫英文時,以前得思考大半天的嚴肅文件和電郵,現在打幾行指令便大功告成。很多人用,但大家都裝作沒用,因為用AI代筆被視為懶人表現,並不光彩。這令筆者想起了很多年前,一些老師禁止學生使用電子詞典,認為逐頁查生字才能入腦。這種對科技的恐懼,每隔幾年就出現一次。

傳媒大事報道,AI寫文容易出錯,因此用AI代筆被視為走捷徑的旁門左道。惟其實坊間很多服務,尤其是閱讀文字的工序,早就外判給AI。以找工作為例,如果僱主知道應徵者用AI寫求職信和履歷表,一定認定該人誠意欠奉。但許多大公司老早就使用AI程式,大批量地閱讀求職信和履歷表,從中找出關鍵字,然後才篩選少數人,發給人事部人手挑選。這種資源和時間付出上的不對等,是LinkedIn的常青話題。

又以買保險為例:很多公司透過AI演算法,從投保者的職業、年齡、住屋、婚姻狀况等,推算出投保者風險、釐定保費。投保人要尋覓合理價格,就要做足資料蒐集。如果AI能夠代填資料、自動蒐羅低價保險,得益的是消費者。

大力擁護AI技術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預計,未來很多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會變成AI代理人與AI代理人之間的溝通,情况就跟上述的搵工例子一樣。昔日求職者手寫求職信,僱主逐封信拆閱揀選人才,到後來求職者手寫求職信,僱主用AI篩選,至現在求職者和僱主皆使用AI寫信及讀信,其實就是AI與AI之間的對話。

大公司一早廣泛應用AI爬閱海量內容、分析用戶資料,做商業決定,由推薦產品給消費者,到獵頭公司在LinkedIn發出邀請,全部由AI決定。一直以來,互聯網用戶只能一字一句迎合AI,提高正確配對機會。如今生成式AI免費開放予公眾使用,可算是另類的還權於民,讓數碼平台用戶跟大公司平起平坐。公司既然大量爬取數據,用戶也可大量生成數據。從這個角度看,用AI代筆並非懶惰,而是維權。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