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李大壯:讓香港做香港

【明報文章】每到這時候,又到了向駐港外國領團的朋友道別的季節。最近我參加了好幾場這類告別聚會,從中聽到不少對香港的觀察和感受。這些朋友在港工作了幾年,對這片土地產生了特殊情誼,也提出許多發人深省的見解。
日前出席亞洲協會為各國領團朋友舉辦的惜別酒會時,德國總領事特別提到,他很欣賞與我每次交流時總能激發出思考與討論的火花。正因如此,這次撰寫此文時,我不想採取對立的立場,而是希望把這段時間不同領團朋友分享給我的各種意見,經整理和分析後,以自己的理解和語言呈現出來,與大家一同思考香港未來方向。
我的初衷是希望以更客觀和平衡角度,與大家一起探討香港前路。
尊重歷史 尋找方向
香港的歷史,是中西文化長期交匯的縮影,也是價值體系與身分認同不斷重塑的過程。自1842年成為英國殖民地,到1997年回歸祖國,香港每一個重要時刻無不體現着中西結合特質。歷史經驗顯示,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確立了香港在1997年後繼續保持原有生活模式的安排,這不僅僅是因為政治上的考量,更是對香港之獨特價值的肯定與尊重。
這段歷史提醒我們:唯有擁有自身獨特價值,才能持續發展。香港之所以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全球貿易樞紐,正是憑藉其核心價值——自由、法治、多元和透明。倘失去這些價值,香港競爭力和獨特性也將大打折扣。
歷史的啟示:馬戛爾尼的故事
早在18世紀,英國使者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出使清朝,嘗試建立貿易關係。儘管這次訪問無具體成果,卻突顯了東西方價值觀的差異:清朝重視秩序與自足,西方則強調開放與市場。
這種價值觀的碰撞,時至今日仍時有體現。無論是「中國夢」還是「美國夢」,背後都蘊含不同的社會追求和理念。美國長期以來以自由、機會和平等為核心價值,但近年外界普遍認為其價值觀有所變化;而香港經歷2019年以來種種變動,也被一些人形容為「夢想漸失」。這一切都引發思考:香港是否還能繼續在中西價值之間求得平衡,保持自身特色?
價值觀塑造着集體認同。美國因崇尚自由而吸引全球移民,中國則透過文化傳承凝聚民族意識。而香港過去以自由、法治和多元著稱,如今這些價值是否正面臨挑戰,值得我們關注與反思。
價值與認同的關係
若一個地方失去自己的核心價值,便可能在外界期待與壓力中迷失方向。不少人感慨,香港「找到自己,卻失去別人」,反映出對國際認同的憂慮。事實上中央領導人亦曾提出,香港應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內聯外通,充當連結中西的橋樑。香港的價值不僅屬於自身,也與世界息息相關。
香港之未來不應只是中國城市的縮影,更應是具備獨特價值的國際都會。尊重歷史、維護多元,正是香港持續繁榮的基石。馬戛爾尼的歷史提醒我們:東西方唯有在平等互信的基礎上方能共存共榮。
「讓香港做香港」,不是對抗也不是割裂,而是尋求共融、延續與創新。香港的價值來自歷史積澱,未來發展則取決於能否堅守核心價值。只有在自由、公平、多元基礎上,香港才能繼續前行,成為使人充滿希望的家園。
作者是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台聯界別)、中華新時代智庫基金會理事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李大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