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徐英偉:粵車南下「區區樂遊」新模式 開啟雙向奔赴新篇章

發佈於

【明報文章】兩年前「港車北上」率先讓香港「單牌私家車」進入廣東,開創粵港交通先河。而「粵車南下」政策預計年內落地,將是繼往開來的另一突破,達成粵港大眾雙向奔赴的共同願望。今次政策首度允許內地「單牌車」經港珠澳大橋駛入香港,將帶動粵港市民互訪熱潮升溫。

一方面,政府早前已公布鄰近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的兩個自動化停車場,作為粵車南下一部分,供廣東及澳門私家車經大橋來港停泊。旅客可經香港機場轉機或訪港。運物局長陳美寶在立法會回應指出,港車北上的成功經驗為粵車南下提供了實用參考,目前正與機管局積極開展啟用前的測試、演習和制訂細則,目標是最大程度簡化流程,並籌劃相關宣傳及優惠措施,以吸引自駕旅客,帶動本港零售、餐飲、酒店及服務業發展。

另方面,粵車亦將有序進入香港市區自駕,並不設市區禁區。陳美寶強調,政府正與廣東方面就市區放行展開前期準備,涵蓋總量控制、口岸、風險、配套等多方面;一方面評估口岸交通與道路承載力,另一方面妥善管理風險,包括要求南下車輛依照香港法例保障安全,並須購買本地第三者保險。同時政府正制訂簡化的申請程式,將配合詳細的駕駛規則與配套設施宣傳,希望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做到流程精簡、使用者友好,既令用家歡迎、市民安心,亦讓社會整體受益,毋須為粵車另設限制區域或道路。

香港有能力接待內地自駕朋友

本港旅遊、商務和酒店業界熱切期盼更多旅客到香港不同地區旅遊、經商和消閒,估計廣東的朋友也與香港業界同樣,期待在粵車南下安排下,可同時享有於口岸停車場泊車然後轉機或到大嶼山遊玩,及自駕入境巿區各地的選擇,與香港巿民在港車北上之下自駕赴粵各地一樣。

誠如陳局長指出,管好流量、控好風險,香港是有能力接待好自駕至各區的朋友。同期推出口岸停車場及自駕至市區,更能為香港酒店、零售餐飲及其他服務業立即和直接注入顯著動力,這對大灣區融合發展更具長遠意義。酒店業界一向以搏盡的態度向旅客提供優質服務,業界已準備就緒,會配合政府推展策略,與當局密切協作完善各區配套,全力提升旅客體驗, 期待盡快公布政策細則。

粵車南下最大紅利在於精準啟動高消費力客群。內地自駕家庭遊客消費力顯著高於普通團隊客,更偏好高端酒店、主題樂園及精品購物。這類「三高」旅客(高停留時長、高人均消費、高體驗深度)將帶動本港零售餐飲、酒店等多個行業。

訪港旅客人次也持續增長:今年首5個月旅客人次約2000萬,其中內地旅客按年增約一成,佔整體七成五。今年上半年的盛事估計吸引約84萬旅客參與,為香港帶來33億元消費額及18億元經濟增加值。粵車南下有望進一步釋放彈性出行需求,帶動「深夜茶市」、「清晨商務會」等分時段消費熱潮。商務客更能同日往返珠三角,為本港會展業帶來新競爭力。廣東旅客也可靈活選擇大橋口岸停車場或申請入市區,訪港便捷度大增,可按各自需求旅遊、商務及多元化消費,有助推動城市多元發展。

市民適應交通規則成本 遠低於想像

更重要是,此舉不僅實現「硬聯通」的交通突破,更帶動「軟聯通」,即規則、服務與管理模式的深度融合。其中,「轉機停車場」與香港機場無縫對接,讓大灣區自駕旅客經香港機場往來全球各地,進一步鞏固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政府亦可考慮引進「免下車人臉識別通關」等科技,提升通關效率。兩地市民包括司機經過近年加快融合,對彼此交通規則已日漸熟悉,適應成本遠低於外界想像。

值得關注的是,如政策能在現有商務簽注基礎上,向會展及高端消費旅客提供特別簽注、適當延長逗留期限,那通過更有針對性和靈活度的簽注與粵車南下安排,便可能吸引更多旅客以自駕遊方式到港遊玩,持續帶動旅遊、餐飲零售等產業升級。這種以需求為導向的創新,將有望為大灣區一體化注入更強動力,讓「流動」與「融合」成為高品質發展的主軸。

面對社會對道路承載力的關注,首先,政府可考慮例如借鑑港車北上設預約出行,對反向互惠的粵車南下實施流量控制;其次,鼓勵泊車轉乘分流市區壓力;第三,運輸署可製作粵車司機指南,詳解本地駕駛規則和窄路泊車技巧,協助內地司機適應。

大灣區互聯互通 不應訂附加條件

曾有聲音建議為粵車南下設置消費門檻,例如要求申請人持高端信用卡,以篩選客群。然而大灣區互聯互通應建立在平等和互信基礎上,不應設限或訂附加條件。正如港車北上推行時無要求額外資格,內地單牌車南下亦應獲同等對待。這樣的安排,既有助消除彼此隔閡,也彰顯大灣區融合的包容與開放精神。

粵車南下不僅是跨境便利的創新舉措,更是標誌香港主動融入大灣區的重要一步。政策落實後,便利化措施有望帶動跨境流動與創新活力,持續提升人才、資金與服務自由流動,加快區域經濟與社會深度融合。通過審慎規劃和完善配套,政策將為本地經濟注入新動力,並鞏固香港在大灣區的競爭優勢。只要管理得當,這項安排有望成為推動粵港互惠共贏與一體化發展的強大引擎。

作者是原民政事務局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徐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