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未來城市:影視情懷促成打卡勝地 舊油麻地警署如何留住港味?

發佈於

【明報專訊】「任時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在已故流行歌手鄧麗君獻唱的插曲下,電影《半支煙》譜出一個圍繞油麻地街頭的愛情故事。記者兩訪舊油麻地警署,兩日天氣時雨時晴,不禁憶起《半支煙》兩位男主煙仔和豹哥避雨談心的場景。瞥見警署外不乏遊客「打卡」,他們有些看網上旅遊攻略而來,有些則來回味港產片。政府說要將舊油麻地警署變成打卡的旅遊熱點,到底它有怎樣的文化情懷,能如何說好香港旅遊故事?讓我們看看遊客、議員、影視文化界人士怎麼說。

劇迷打卡

盼有互動裝置身臨其境

6月12日,受熱帶氣旋蝴蝶影響,天文台說本港當日天氣炎熱,短暫時間有陽光,會有幾陣驟雨和雷暴,這天氣之變幻莫測教人想起《半支煙》小流氓(林子善飾)解釋過的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現象呢,即係好Q勁咁解!嗱,落雨落得勁啊、打風打得勁啊、水浸浸得勁啊、地震震得勁啊,總之乜春都勁啦!咁就為之厄爾尼諾印象啦」。

記者當日下午二時到舊油麻地警署觀察,剛好躲過早上那陣大雨,烈日像是燃起遊客打卡的熱情,不少人在警署正門閘前排隊,等着與刻在牆面的「油蔴地警署」拍照——有人用雙手指向鏡頭扮開槍,化身特務刑警、有人抱頭蹲下,神色驚慌,佯裝被逮捕的犯人;有人雙手叉腰,昂首挺胸,模仿在電影《黑社會》的樂少(任達華飾)與大D(梁家輝飾)在舊油麻地警署對話的姿勢。

舊油麻地警署是許多港產片的取景地,尤其是警匪片,如電影《無間道》和《半支煙》,TVB電視劇《學警出更》和《使徒行者》等。來自內地的許小姐特意帶她的警察熊貓公仔到舊油麻地警署打卡,她自言是TVB劇迷,而警署是TVB劇集的經典場景。雖然舊油麻地警署外牆正進行維修工程,「翻新是在維護(保養),肯定會跟港劇裏的不太一樣」,許小姐不認為外牆翻新影響她回味劇集場景的打卡體驗。「一般警署會做筆錄,大家可以角色扮演」,除了打卡,她說舊警署若有模仿TVB劇集情境的互動裝置,則更有代入角色「身臨其境」的感覺。

同樣來自內地的馬先生則坦言不太熟悉香港文化,他只是照網上的旅遊攻略「跟着大眾的品味」到訪舊油麻地警署,比起警署,「我對周星馳的了解多一點」。馬先生說他用內地軟件「高德地圖」搜尋舊油麻地警署,結果顯示了3個地址,「這個地方有點難找,這裏交通不是很方便」。

馬先生認為政府若想以港產片取景地作賣點宣傳舊油麻地警署這旅遊熱點,得先讓遊客了解相關影視文化,「你不了解的話,來這裏也看不懂」,遊客不能盲目跟人打卡。

議員倡議

與果欄、戲院聯動 文化漫遊

事實上有立法會議員提過類似馬先生說的觀點,九龍西立法會議員梁文廣建議將影視取景地設計成文化漫遊路線,鼓勵遊客跟着電影情節走,並向他們推介一些角色打卡點,「例如說某電影和某明星曾在這裏拍攝」,讓遊客親身體驗電影情景。

梁又說政府可考慮將舊油麻地警署連同毗鄰的果欄、廟街和戲院等打造「影視文化歷史街區」,注入餐飲和藝術等元素,甚或改造成博物館。正如廉政公署設「一九七四」咖啡店,原為警察總部的大館則集藝文與飲食空間於一身。梁說舊油麻地警署或能為遊客提供輕食,例如由鄰近果欄供應水果製鮮榨果汁,「細有細做,大有大做」。議員鄭泳舜則認為果欄、廟街、天后廟和玉器小販市場這些特色地點,可連同警署推出旅遊套票作宣傳。

鄭泳舜說打卡只是旅遊體驗其中一個元素,他希望遊客從中還能認識香港建築及歷史文化,「如果來這裏只為一張照片,你問遊客,他或許會有點失望,『乜原來得個門口(可以影),乜都無』」。至於舊油麻地警署內,鄭則鼓勵辦多元活動,惟警署仍有人員辦公,「大前提是不要影響他們工作」。

可增劇本殺體驗

梁文廣難忘2022年舊油麻地警署建成100周年開放日,當日他與同事體驗了密室逃脫和套取指紋等活動。羈留室原作暫時拘留疑犯之用,開放日則變成玩密室逃脫的場地,「它的氣氛和環境設計很適合(玩密室逃脫)」。若無犯法,市民不會去過羈留室,梁認為訪客會對警署內部感好奇,便深思「既然警方辦過這類活動,如今是否可以再辦?」

他又留意到開放日有不少訪客與穿上舊警察制服的人員合照,認為遊客或對香港警署運作和歷史感興趣。他說政府可考慮於增設沉浸式的劇本殺體驗,以過往案件為劇本的藍本,讓遊客角色扮演警察和犯人,了解警察從古至今的工作模式。

政府表示今年內會開放舊油麻地警署地面樓層,保安局副局長卓孝業說會邀請電影美術專業人士參與構思,將之設計成「香港警匪片展覽館」,播放經典警匪片的精華片段;另復刻報案室和開放羈留倉等供遊客參觀及拍照,並增設「AR」照相亭,讓遊客模擬穿著不同時代和警種的制服拍照等;未來則擬全面開放並用作警隊博物館。

文化界設計

保留港產片象徵 毋須改頭換面

如果交給文化人來設計「香港警匪片展覽館」,他們會怎麼辦?

蔡和平是TVB最長壽綜藝節目《歡樂今宵》的監製,節目是當時首個live show。蔡創造如此先例,記者暗忖他應很有諗頭,他卻坦言:「我想不到有什麼可以做。」蔡和平解釋,他很少看警匪片,不清楚舊油麻地警署具體位置,沒去過,但他想起同樣曾為警署的大館,「保留監獄那些元素是好的」。

提及「保留」,蔡和平不禁感慨鄧麗君和國際動作影星李小龍在香港的故居均被轉售拆卸,他說鄧和李皆是能代表香港的人物,「政府應該當這些(名人故居)是heritage(文化遺產)」。他再數下去——邵氏片場、霓虹燈……似乎他有印象的香港文化象徵都消失了。

講起邵氏,話說「邵氏」、「嘉禾」、「金公主」和「新藝城」為1980年代主要電影院線。油麻地為人熟悉的除了舊警署和果欄,還有戲院。油麻地戲院於戰前建成,曾專門放映邵氏和新藝城製作的電影,現已活化為戲曲活動中心。《香港築印》聯合作者、曾師從雷楚雄進修電影美術的設計師陳耀慈直言「油麻地戲院已經改到簡直……香港人也不會無緣無故提起或者想去,但油麻地戲院曾幾何時也是電影世界裏的標記」,王家衛執導的《旺角卡門》也在這取景。

「保育好它,我覺得是對歷史的一份尊重。」說回舊油麻地警署,陳耀慈說他寫《香港築印》這本書時常勾起對港產片的回憶,例如舊油麻地警署讓他想起《半支煙》的煙仔和豹哥。陳說舊油麻地警署是新古典主義的愛德華式建築,英殖味甚濃,「背後是一種殖民地的權力象徵,其周邊(生活圈)卻是香港社會的低下階層」,譬如廟街和榕樹頭有賣藝、講古和占卜的,這強烈對比是以前社會的縮影,「在油麻地找到很濃烈的(舊)香港味道」。

所謂「港味」到底是什麼?沒人說得準,但陳耀慈因公接觸不少內地學生,留意到內地年輕人深受上一代香港電影文化影響。他指舊油麻地警署對許多內地遊客來說是「一個代表香港的象徵」,他們打卡只為尋覓一份情懷——是一種文化認同感,亦證明香港影視文化的感染力可隔代流傳。

陳續說,舊油麻地警署的建築本身已具特色,毋須特別設計,更不用改頭換面,否則就如大館一樣有英殖色彩的建築外殼,卻從監獄和警署的場景變成藝文消閒地標,「內裏已經沒有靈魂」,訪客難以找回看電影的感覺。這就好比拍電影,要先有故事,美術指導才能思考如何以畫面配合並突顯故事主題及情感。假如舊油麻地警署不是原汁原味地保留,陳想不到如何能代入電影故事。

他認為打卡是一個自然現象,「內地『小紅書』一傳十,十傳百,大家就去打卡」。政府不需要過度宣傳和介入,例如只請專業攝影師拍攝香港地景的廣告影片,也足以讓遊客感受香港之美。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個性,「這些會自然流露出來」。

電視電影編劇黃翠華則反思:「現在香港的本土文化,還有沒有港產片的味道呢?」現在觀看香港電影和劇集,你又記得多少場景?你又能認出多少個電影取景地?

【熱點旅遊系列之五:舊警署打卡篇】

文˙ 姚超雯、范啟智

{ 圖 } 范啟智、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梁曉菲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