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即時港聞

研究指九成弱勢兒童有物質與社交匱乏 來自新移民家庭、居劏房、SEN屬風險因素 (16:56)

發佈於

有機構委託大學進行研究訪問逾600名兒童及青少年,發現逾六成受訪者正面對不同程度的物質與社交匱乏,研究也指出來自新移民家庭的兒童、居於劏房的兒童、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有較高風險成為低匱乏或高匱乏群組,這些匱乏對兒童的健康與心理狀况有明顯且深遠影響。機構建議當局按研究提出的風險因素,優先幫助有較高風險成為低匱乏或高匱乏群組的兒童,檢視及監察本港貧窮情况時也應引入多元匱乏概念,訂立基本生活清單。

社協委託中大社會工作學系於去年3月至今年2月進行研究,以問卷方式訪問530位弱勢家庭兒童及青少年,及108位來自對照組家庭的兒童及青少年,當中有效樣本為638個,受訪者年齡介乎5至20歲,平均年齡為11.2歲。

研究結果顯示,身處弱勢家庭的兒童及青少年在物質資源、學習設備、住宿環境、零用錢、社交及課外活動方面均存在顯著匱乏。例如弱勢家庭受訪者中有近3成人稱未可以擁有新衣物、逾三成稱沒有連接網絡的電腦設備、近三成稱沒適合溫習或做功課的地方,遠高於對照組的1.9%、4.6%、及3.7%。

綜合而言,有近八成來自弱勢家庭的兒童及青少年有3個以上項目匱乏,遠高於對照組家庭的兒童及青少年的22.2%;同一時間,當逾半來自對照組家庭的受訪者稱沒有任何項目匱乏,只有約一成來自弱勢家庭受訪者表示沒有匱乏。

負責研究的中大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崔佳良指,有四成受訪者屬低匱乏群組、23.1%屬高匱乏群組,前者所在家庭可能具備部分資源,但缺乏穩定的支持機制,導致兒童在社會參與與學習擴展方面機會受限;後者則屬最脆弱的一群,其家庭可能正承受多重社會與經濟劣勢,嚴重限制其基本生活品質與發展機會。

研究也進一步分析各家庭因素對於兒童進入低匱乏或高匱乏群組的影響,結果發現來自新移民家庭的兒童、居於劏房的兒童、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有較高風險成為低匱乏群組與高匱乏群組。崔佳良也指出,兒童匱乏程度越高,其健康與心理狀况越差。

社協建議當局考慮上述研究提出令兒童進入低匱乏或高匱乏群組的風險因素,優先幫助新移民、育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居於不適切居所的家庭,並認為當局應繼續定期更新統計貧窮線數據,以助更系統及整體監察本港貧窮狀況及了解政策介入後的成效,並引入多元匱乏概念,訂立基本生活清單,多元地檢視及監察本港貧窮情况。

社協也提出,當局可引入個案管理模式,全面支援貧窮個案,為家庭度身訂做脫貧計劃。另建議當局強化清貧學童成長支援,包括恢復為清貧學童提供2500元就學開支津貼等;並加強家長支援,幫助他們提升技能跟就業,從多元渠道減少兒童生活匱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