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領失業綜援須做義工 社工跟進非必須 業界憂難發現隱蔽個案 社署:有需要會轉介

發佈於

【明報專訊】綜援計劃下的就業支援服務今年9月完結,社署10月改試行為期兩年的失業受助人士支援計劃。新計劃以每周參與無償工作為主軸,不再有個案經理為受助人提供就業輔導,也不是必須有社工參與。有資深社工稱現有服務能提供全方位介入,其中因有社工參與,首次接觸受助人時有全面評估,有助發掘隱蔽個案及服務轉介;倘新計劃無社工參與,或更難找出隱蔽個案。社署稱如參加者有其他福利需要,社會保障辦事處會按需要轉介。

明報記者 江麗盈

每周無償工作至少1小時

15至59歲健全失業綜援申領人如無合理原因,例如就學、在家照顧幼兒,均須每周參與一次至少一小時義工,直至覓得有薪工作或重返主流教育,違者及其家庭將被停發7日綜援。署方早前就新計劃舉行簡介會,並邀請機構提交計劃書,委託結果本月中至月底公布。

綜合社署回覆、簡報資料及服務規格說明文件,新計劃將以地域劃分5個項目推展,包括港島、東九龍、西九龍、新界東、新界西,預計初期約有1萬名參加者,由於各區域服務範圍及人口情况不同,各區參加者約1000至4000名。機構可單獨申請或最多3間機構聯合申請。

每個項目須設一名項目經理,並按參加者人數、每105名參加者設一名工作員,兩個職位未標明須由社工出任。服務範圍主要涵蓋尋找適合義工、為參加者配對義工、訂立計劃令義工不會中斷、監察參加者表現、跟進不合規個案等。

設項目經理工作員 毋須社工出任

目前參與提供就業支援服務的資深社工陳小姐(化名)指新計劃的服務模式明顯改變,以無償工作為主,據其了解,部分受助人樂意參與義工,但關注義工內容及選擇;部分要照顧不同住家人的受助人則擔心義工會佔用時間,或影響照顧。

陳透露,其所在社工團隊約6人,平均每人每月處理約40宗個案,有別於新計劃未標明須有社工參與,現有就業支援服務下社工初次接觸參加者時均會做評估,了解對方面對的困難及現有資源,有助發掘隱蔽個案及提供服務轉介;倘新計劃無社工參與,或更難找出隱蔽個案,她希望營運機構未來特別留意服務轉介的安排。

社署盼助參加者提升受僱能力

「就業問題是表徵,底下還有很多其他問題。」陳小姐指很多受助人正面對多重困難,現有服務透過全方位介入,包括社工評估、服務轉介、度身訂做培訓及活動等,逐步幫助解決窒礙就業的問題;新計劃如無社工評估及個人輔導,介入方式減少,或多或少對參加者有影響。

社署回覆本報稱,推行新計劃為回應社會人士對現有服務成效的關注,與現有服務強調輔導服務及要求受助人持續求職相比,新計劃運作較精簡,及重點透過無償工作協助參加者融入社會,培養工作習慣、累積工作經驗以提升受僱能力,長遠減少依賴綜援。

社署稱大部分參加者學歷及技術水平偏低且失業多年,營運機構會考慮他們的情况,安排從事毋須特別訓練的一般無償工作,如在社區活動協助管理人流、登記、整理及派發物資等。社署說如參加者有其他福利需要,社會保障辦事處會按需要轉介。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學者質疑做義工能否助就業 (202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