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學者質疑做義工能否助就業

發佈於

【明報專訊】社署今年10月以失業受助人士支援計劃取代就業支援服務,15至59歲健全失業綜援申領人每周須參與一次至少一小時無償工作,違者將被停發綜援。有學者關注受助人未來參與無償工作的體驗,「最理想是相關經驗可以成為就業能力,最怕現在這模式及資源未必有足夠條件做到」。他促政府就新計劃展開質性研究,掌握更多數據,以便兩年後修訂計劃。

倡研成效 兩年後修訂計劃

翻查資料,失業綜援受助人須參與無償工作非新鮮事。早在1999年,社署落實自力更生支援計劃時已包括社區工作,至2003年要求受助人一周參與3日社區工作。

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助理教授歐陽達初指出,社福界2017年曾向政府反映無償工作對受助人就業幫助不大,當局及後取消相關要求,專注於就業輔導。他形容新計劃復以無償工作為主,無疑是走回頭路,但當局未有提出證據證明參與無償工作較現有就業支援更有效幫助就業。

歐陽達初也關注當局強調受助人參與的無償工作毋須特別訓練,他質疑無事前投入與準備,會影響受助人體驗。他建議當局在新計劃試驗期間做質性研究,了解受助人於無償工作的體驗,以至體驗中有何元素或有助就業,「要收集更多數據,希望兩年後有更多參考資料做修訂」。

新計劃預算減 質疑為削資源

據立法會特別財委會文件,新計劃推行兩年預算開支約9800萬元,現有就業支援服務每年預算則涉逾億元,2024/25年度修訂預算高達1.6億元。歐陽達初估計政府目前財政壓力大,計劃轉換屬資源削減一部分。

社福界議員狄志遠也質疑計劃轉換屬政府削資的一環,他表明不贊同計劃轉換,促政府維持原有計劃。他解釋失業成因有很多,例如欠缺就業動力、家庭環境限制、情緒問題,參與無償工作無助解決這些問題,亦不可能較社工介入有效,「做義工無聚焦問題,只是將社會問題延續,長遠或造成更高社會成本」。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領失業綜援須做義工 社工跟進非必須 業界憂難發現隱蔽個案 社署:有需要會轉介 (202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