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閻小駿:香港的格調

【明報文章】在科技日新月異的年代,「格調」這個詞彷彿帶着一絲老派氣味。但當我再三凝視香港這座城市的昨天與今天,卻愈來愈覺得,「格調」正是香港最寶貴、最不容輕易丟失的底色。對香港來說,格調不是標榜,也不是姿態,更不是某種社會階層的專利,而是滲透在每一條街道、每一個市民、每一個日常細節裏面,是歷史與現實在這片土地上共同醞釀出的獨特氣韻。
格調源自歷史、多元包容、珍視自由與秩序
香港的格調,源自歷史的深厚積澱。作為中國的南大門,香港自開埠以來便是中西交匯、文化激盪之地。百多年來,這座城市既是民族救亡的避風港,也是無數移民落腳、奮鬥、發展的家園。歷史洪流下,港人承受過戰火的流離失所,也經歷過經濟起飛的光輝年代。每一代人在時代壓力下學會了識變應變、審時度勢,並養成獨特的務實精神和堅韌品格。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底氣,並非書本上學來,而是在無數次風暴、危機、轉型與奮鬥之中,逐步內化為香港人的集體性格。世界愈是複雜、不確定,愈是變亂交織,這種在困難中尋找出路、壓力下保持自信的能力,就愈發顯得可貴。
格調亦源於香港所獨有的多元與包容。遊客可以在大半天行程裏遇到天主教堂、清真寺、錫克廟、佛寺與道觀;廣東話、英語、普通話、南亞語言交雜共存;飲茶、咖啡、壽司、漢堡齊齊登堂入室。多元並非雜亂無章,而是有層次、有秩序的包容。香港的「一脈相承」與「八面來風」並不矛盾,反而成就城市的厚度。香港市民樂於接受新事物,同時保留中華文化底蘊。孝悌、友愛、誠信、守諾,與現代都市的效率、開放、創新並存於一城之中。
格調更體現在對規則、自由與秩序的珍視。在香港,法治不僅僅是條文,而是市民日常生活的基本前提。無論開公司、做生意還是與鄰里相處,大家都以依法辦事、「講道理」為榮。規則意識和程序精神,使香港在國際金融與商業領域贏得信譽,也讓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獲得基本安全感。自由則為城市活力注入泉源:資訊流通無阻、言論百花齊放、資金與人員自由進出,這一切令香港成為思想活躍、創意澎湃的亞洲國際都會。無論金融創新、文化產業還是社會公益,香港始終吸引全球人才與資本。
然而,格調從來不是任性或恣意。港人深明自由必須伴隨自律,權利必須以尊重他人為前提。無論在繁忙的地鐵、疾走的街頭,還是夜半的茶餐廳、「一盅兩件」的點心桌,大家都懂得在喧囂中保留一份分寸,於競爭中保有一點溫情。外國朋友常說港人冷漠,但真正住下來,便會體會到內斂而深厚的人情味。遇到困難時總有人伸出援手;不張揚不喧鬧,卻潤物無聲。
放眼城市發展,現代化特色已成為香港格調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20世紀下半葉,香港能夠在短短數十年間,由資源匱乏的邊陲小城轉型為世界知名國際大都會,憑藉的正是敏銳捕捉時代脈搏、善用機遇、勇於創新的精神。現代化不僅止於摩天大樓、基建、地鐵與機場的表面風光,更深深滲透城市治理、社會運作、產業結構、民眾心態等諸多層面。
開放與創新,構成香港現代化的制度環境。資本、人才和技術自由流動,使香港成為東亞最早實現全球化的城市之一。自由貿易港、普通法制度、資訊高度流通,令香港在國際金融、航運、貿易等領域持續領先。開放與法治並重的現代治理,孕育出高效、規範、透明的行政和商業文化,也養成以世界作為坐標的集體習慣。
產業升級與社會活力,進一步彰顯香港這座現代化都市的特質。從昔日的製造業基地,到今日的國際金融中心、物流樞紐及新興的創科產業聚落,香港不斷突破自身局限,努力在全球經濟變局下找到新定位。每一波經濟轉型,無數市民堅守崗位、積極再培訓、適應新技能,與社會發展同步前行。
現代化更滲透於「人本」精神:港人重視個人價值、追求公平機會、講求生活質素。無論是完善的醫療體系、普及教育資源,還是多姿多采的城市文化、國際化生活方式,都彰顯了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香港市民追求高效率與高質素,從公共交通到社區設施,從食品安全到環境保護,香港始終以國際標準自勉,務求在細節中體現現代城市格調。
現代化賦予香港這座城市獨特氣質:自信而謙遜,保守又開放。香港市民既敢於追逐世界潮流,也懂得守住本地文化;既勇於創新突破,也懂得包容多元差異。放眼全球城市網絡,香港長期扮演「超級聯繫人」角色,不僅是中國內地連接世界的橋樑,更是亞洲多元文化與現代治理典範的交匯點。能夠在傳統與現代、本地與國際、效率與人情之間靈活切換,正是現代化格調的最精緻體現。
正因不斷自我革新與兼容並蓄的現代化精神,香港在風高浪急時代裏始終保持昂然姿態和獨有格調。隨着科技進步、社會多元化和國家發展戰略推進,這份城市格調也會隨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在新一代港人手中繼續發光發熱,成為永恒的驕傲和底氣。
新格調既要傳承也需創新
社會格調一向是在危機與壓力中被磨練出來。國際層面地緣政治格局波譎雲詭,香港社會內部亦有民生矛盾、產業轉型、代際衝突等挑戰。有人對前路感迷茫,有人流露焦慮,更多人則選擇腳踏實地、積極應對。格調正是在紛繁複雜的挑戰面前仍能堅持本分、不失自信、不忘初衷,於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裏持續學習、勇於開放、積極創新。港人未必天生樂觀,但愈挫愈勇的韌性,卻是每次低谷後都能有新一代站出來、重新定義城市可能性的原因。
當下香港正處於歷史新階段。由亂到治、由治及興是歷史演進的脈絡;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成為高效能治理的樞紐。市民對生活質素的要求日益提高,文化生活日益多姿多彩,年輕一代日益重視公平、尊重、多元、環保等,這與傳統的誠信勤勞、守望相助交織成香港這座城市的新氣質。新格調既要傳承,也需創新。傳承不是守舊,而是取精用宏、與時俱進;創新不是割裂,而是在格調基礎上開出新花。格調也要求每一個港人無論身處何地、從事何職,都能在自己崗位上盡責任、守底線、展風度。
格調是最不容丟失的資產
香港的格調,其實由無數港人在不同時代共同塑造。上一輩人憑着勤奮、誠信與不怕吃苦的精神,為城市打下堅實根基;新一代則更着重創意、多元與可持續發展,把新的視野和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傳統美德與現代價值彼此交融,使香港格調與時俱進。從昔日電車叮叮穿梭、舊唐樓林立,到今天創科產業崛起、國際藝文薈萃,這座城市的氣韻不斷變化,格調也隨着時代持續昇華。
回望過去,展望未來,格調是香港這座城市最不容丟失的資產。它來自歷史深度、多元包容、法治與自由並重、內斂溫情的日常,也來自在困難中絕不放棄的韌性。格調令港人在錯綜複雜的國際格局中自信昂首,能夠聯通世界、貢獻國家,也照亮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
香港的格調毋須掛在嘴邊,早已融入每個人心中與行動裏。願這份氣韻成為我們共同的底氣,成為香港面向未來的最大驕傲與希望。正如那首經典歌曲所唱:「香港,你永遠是尋夢鄉。」只要大家用心守護、實踐、傳承,這座城市必會一直閃耀屬於自己的光芒。
作者是港大中國制度研究中心總監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閻小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