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本周FOCUS.採訪手記:親子桌遊只是工具

【明報專訊】筆者是家中獨生兒,從小就習慣一個人玩玩具,一個人說話,一個人扮演不同角色(玩煮飯仔時,腦海裏總會創作出不同的人物,來分享我的煮飯仔美食)。童年好像很孤單寂寞,沒辦法,父母都是雙職爸媽,只有假期才可陪我。記得小時候,我很期待周六日,爸爸放假會跟我捉飛行棋、波子棋,這些棋類遊戲屬上世紀的初代桌遊,而我每次下棋都是笨笨的,很少會贏,印象中,應該沒贏過爸爸吧!
雖然永遠是輸家,但我非常珍惜每次跟爸爸下棋的時光,下棋時,他有時會循循善誘透過贏輸教我做人的道理,有時又會說些無聊趣話;更多是兩父女突然跑到雪櫃拿雪條,邊吃邊捉棋,融掉了的紅豆雪條汁滴在飛行棋那簡陋的紙製棋盤上,點點滴滴我都珍而重之。
依小朋友個性 遊玩中針對引導
今期記者彭堦琛寫了個親子桌遊的故事,其中香港桌上遊戲教育學苑顧問馮立榮說:「一些父母以為買了桌遊與孩子玩,孩子便會自動進步,這是個很大的謬誤。親子桌遊只是工具,重點是人在過程中的互動,家長或社工都需要根據小朋友的個性,在遊玩時針對地引導。」我十分認同受訪者所說,桌遊是一個親子間的最好溝通工具,既可教導人生道理,也可透過桌遊的不同玩法培養孩子不同的能力。家長們,今天就買一副桌遊回家,跟孩子一同玩吧!
文:陳詠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59期]
繼續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