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小學雞媽媽:母語傳承

【明報專訊】“I hate Chinese! I don’t know why I have to come here!”(我討厭中文,我不明白為什麼要來這裏!)在加拿大的中文學校幫忙,班上一個八九歲的大男孩特別反斗——跟他說廣東話,他塞住耳朵唱歌;給他聽故事,他立即跑到老遠。父親節那天,全班練習「父親節快樂」這句祝福語,男孩大聲嚷道:「我爸又聽不懂,我學來做什麼?」教師當然頭痛,但也明白孩子的苦。這是很多香港移民的心事:不願意讓家裏說的語言消失,可是要鼓勵孩子主動學嗎?目前廣東話的吸引力,又遠遜於向全球大量輸出流行文化的日語和韓文。
說母語比率隨年月下降
加拿大是多元種族國家,政策上支持不同語言環境(雖然資源是另一個故事),可是有關移民的母語傳承,最大的因素還是世代。官方人口普查數字透露端倪:2016年,加國境內約有774萬人以非官方語言為母語,不同語言總數近400種。然而,雖然移民為加國匯入了豐富的語言種類,可是他們說母語的比率隨年月下降,特別在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間。
當中還有不同家庭組合和語群帶來的差異。譬如說,父母分別說不同母語,孩子傳承非官方語言的比率較低;跟祖輩同住或聯繫密切的家庭,較多孫子會說母語。若是比較不同語群,巴基斯坦的旁遮普語保存得最好,第三代傳承率高達33%,顯示社群有強大的凝聚力;而早期移民的意大利語、葡萄牙語、波蘭語等,在第三代中已近乎消失。至於包括廣東話等華語語群,研究顯示,第二代傳承率有八成多,但到了第三代便快速流失,10個當中僅有1人還能說。
語言載體匯入香港人經歷
偶爾聽到這種聲音:走咗唔好望番轉頭,還談什麼傳承?可是,參與在地生活跟珍重原本的文化身分之間,本來就沒衝突,還能為在地文化添上更多姿彩。而且,這個語言載體匯入了歷代香港人的經歷,珍重廣東話也是珍重歷史莫失莫忘。至於如何實踐這良好意願,但又不把「文化傳承」壓在孩子肩上?有人用繪本,有人用戲劇,有人用遊戲,希望快快樂樂學習。
很想跟那個「討厭中文」的大男孩說:下回我們來玩「大風吹」吧,好好玩的啊!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59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親子筆陣.蒲公英教室:海女故事與教育反思 (2025-06-24)
半職爸爸:「不合時宜」已經「不合時宜」? (2025-06-24)
婆媽內心小劇場:畢業了!媽媽未ready呀! (2025-06-24)
同理心學堂:引導孩子處理朋輩衝突 (2025-06-24)
感講你知:成長型思維面對考試結果 (2025-06-24)
荷事荷地:書包、荷蘭國旗掛門口? (2025-06-24)
教大GPS.新手教師加油站:壓力管理技巧 (2025-06-24)
故事拼盤:從輪椅媽媽繪本 到倡議社會共融 (2025-0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