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同理心學堂:引導孩子處理朋輩衝突

發佈於

【明報專訊】小息鐘聲剛響起,一名中一學生匆匆走進社工室,情緒低落地說:「温姑娘,我好唔開心,Y同學突然間唔理我,話我出賣咗佢,但我完全唔知道發生咩事……」語氣充滿困惑與無助。

這樣的場景,對於許多家長而言,或許並不陌生。孩子在人際關係中難免遇到摩擦,衝突往往突如其來,讓他們措手不及,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與其等到孩子因誤解或矛盾而感到困惑,家長如能有效地引導孩子處理這些衝突,不僅能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還能促進他們的情感智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家長可以如何提前引導孩子呢?以下幾個方法或許值得考慮。

1. 情緒管理學習

在孩子年幼時候,家長可以培養孩子記錄自己情緒的習慣,例如購買一本精美的記事本,內部可自行設計及裝飾,用圖畫或文字記錄當天出現過的情緒,例如高興、恐懼、憤怒或尷尬等。這不僅能幫助孩子更好地識別自己的情緒,還能讓家長了解子女情緒變化的模式。隨孩子逐漸長大,相信已有一定的表達情緒能力,到時候可以清楚地與家長溝通。

與孩子傾談 保持開放態度

2. 建立良好溝通渠道

到了孩子開始上學,家長可以主動詢問孩子的日常生活,例如在學校的情况、朋友的互動等。選擇在孩子心情愉快或放鬆的時候交流,例如,可以在晚餐時問孩子:「今天有沒有和朋友一起玩?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傾談時保持開放的態度,避免批評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亦不要在孩子情緒激動或忙碌的時候作出重要的對話。

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問題

3. 建立同理心

透過日常生活,家長可以與孩子討論一些例如電視劇、電影或新聞報道的內容及情景,讓孩子想像如果自己是衝突中的另一方,會有什麼感受。家長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或故事分享的方式,幫助孩子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的練習不僅幫助孩子將來面對衝突,還能培養同理心。

4. 尋求成人幫助

如果衝突無法自行解決,可教導和鼓勵孩子學會尋求成人的幫助,例如教師或家長,並讓他們明白尋求幫助是正常和合理的行為,而不是自己失敗。

5. 從經歷中反思及學習

家長可以與孩子討論衝突後的感受,並讓孩子明白衝突並不是壞事。在衝突中,我們的情緒、價值觀和信念會受挑戰,這使我們有機會反思自己的行為和反應,例如當我們與他人意見不合時,可能會憤怒或沮喪。這些情緒的出現可以促使我們思考: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反應?我的價值觀是什麼?這有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期望。引導孩子反思,有助他們在未來的社交中變得更加成熟和自信,在互動中增強人際關係。

朋輩間的衝突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作為家長可多參與子女學校舉辦的活動,以了解他們在校的表現,以及與同輩相處的情况;同時,也能多認識不同的教師及家長,建立互信的支援網絡。

文:温玉鏗(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天澤會所、學校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59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親子筆陣.蒲公英教室:海女故事與教育反思 (2025-06-24)

小學雞媽媽:母語傳承 (2025-06-24)

半職爸爸:「不合時宜」已經「不合時宜」? (2025-06-24)

婆媽內心小劇場:畢業了!媽媽未ready呀! (2025-06-24)

感講你知:成長型思維面對考試結果 (2025-06-24)

荷事荷地:書包、荷蘭國旗掛門口? (2025-06-24)

教大GPS.新手教師加油站:壓力管理技巧 (2025-06-24)

故事拼盤:從輪椅媽媽繪本 到倡議社會共融 (2025-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