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劉銳紹:春風得意馬蹄☐ 一日☐盡長安花——如何國安民安心安 如何處理「軟對抗」

【明報文章】今天標題有兩個空框,跟各位玩玩填字遊戲。原詩是唐代孟郊《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後來有人把「疾」改為「窒」,把「看」改為「砍」(兩字普通話諧音)。那麼,面對今天的國內外時局和香港形勢,應該填上哪兩個字?請君選擇。
我強調:我也希望填上「疾」和「看」,關鍵是怎樣才能夠達至目標?最近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訪港,鄭重談了「軟對抗」和國安問題。此文不妨輕鬆漫話,隨想隨寫。請不要以為「漫話」是暗喻「謾罵」,又搞「軟對抗」?不用緊張,這個填字遊戲只想帶出如何達至國安、民安、心安,以及如何對應「軟對抗」而已!
(1)國安與人權的平衡
──官方認為現時已「由亂到治」,是時候努力「由治及興」。相信沒有人反對這個方向,特區政府正不斷努力。所以,不妨思考「由治及興」的關鍵在哪裏?除了振興經濟、改善民生之外,理順民心、暢通民氣也很重要。
早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因應《港區國安法》實施5周年,在北京舉行一國兩制研討會。人民大學法學院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韓大元提出:「維護國家安全的最終目標之一是保持人民主體地位,維護人的尊嚴,保障人權。」夏寶龍在港談及5個「必須」,其中一個就是「必須切實保障香港居民人權自由」。
不過,韓大元同時提醒:「雖然只有在國家安全的秩序保障基礎上,個人自由才可能充分實現,但這不能導向將國家安全泛化,應當在具體情况下兼顧國家安全與個人自由。」這種平衡的論述,在香港建制派中也不多見,所以成為一時亮點。不過,夏寶龍則批評「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炮製謬論,如『泛國安化』……用來蠱惑人心。」那麼,到底「泛國安化」有沒有出現?是否已普遍存在?範圍是否廣泛?倒是首要弄清的問題了。
再漫話一下:假如韓大元與夏寶龍的話互調,由後者說出警惕「國安泛化」,效果肯定更好。畢竟韓大元只是學者嘛!
──所以,政策表達重要,但更重要是如何執行?側重點在哪裏?眼前,「由治及興」是普遍認同的大方向;即使有個別「反向」現象,惟毋須因為在某個領域看見一些「反向」,就把更多的「同向」淹沒,甚至連「異見群體」內難得的點滴「同向」也抹煞殆盡。
(2)「軟對抗」的經驗
──談到「軟對抗」,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的左派可謂經驗豐富、常有創新。他們要「抗腐蝕,反懷(柔)改(良)」,編寫民謠順口溜「睇電視,害處多,電視教壞細路哥」,藉以抗衡電視文化;又用粵曲《流水行雲》編寫《小販抗暴歌》,流行一時。
當年左派還創新「三句半」模式,由4人表演,前3人說出正經的話,最後半句則極盡諷刺之能,可算是當年的「棟篤笑」。至今我還記得:「港英政府愛萬民!歌舞昇平樂欣欣!安居樂業一家親!——呸!呃你就真!」
此外,內地熱唱的《紅梅贊》,沒有「鬥爭」兩字,但成為獄中左派的抗爭歌,獄吏難禁。左派還創作「蚊報」,有手寫的,有油印的,還投入住宅郵箱裏,像派廣告一般。還有,左派的「軟對抗」深入「虎穴」,當年「組織代探監」就是今天「探監師」的「祖先」。
──出現上述情况,一來因為左派鬥志高昂、承上意旨,「敢於鬥爭,敢於勝利」;二來因為當年港英政府評估,這類行動能禁則禁,不能禁則讓其存在,因為民意不納,難以持久,影響不大,只要在可控範圍內就行了。說到底,這就是信心和自信。今天,不是「不低頭便走頭」的港英年代吧!不妨用心態駕馭事態,用眼界提高境界!民心一暢,保證「一日看盡長安花」。
──有意見認為,遏制「軟對抗」可從教育做起。外界對此一般有兩種看法:一是擔心教育變成「洗腦」;二是只要各種信息暢通,「洗腦」無效。我看,兩者皆對,關鍵是看對什麼群體?對年幼的,總體是有官方效應的,不要輕視;但當他們長大後,就要視乎各人的認知和選擇了。
所以,關鍵是如何理解和回應「軟對抗」?駕馭「軟對抗」,要掌握有效的軟實力,否則難以開展。其實,「軟對抗」是「潛憂慮」的反映;如懂得解讀,這些也可以是一種建議。官方必須分清內容,不要把負面言行都一概視為「軟對抗」。眼前,特區政府「拼經濟、謀發展、搞建設」,可以減低「軟對抗」風險,我樂見其成;惟這只可以製造「春風得意」的表面效果。至於能否「馬蹄疾」?還是「馬蹄窒」?則要看長遠的民心走向。
──回顧當年港英政府和中國大陸文革後的經驗,也有「由亂到治」再「由治及興」的經歷。港英也「拼經濟、謀發展、搞建設」,同時歌舞昇平,大搞「香港節」。今天特區政府亦然。但當年港英和文革後的中國內地,還有一點相似,就是在平衡安全、發展與民主三方面一起向前踏步,讓市民看到實質希望。所以,民主是「從無到有」、「從無到無」,還是「從有到無」的感覺,十分重要。有希望,則可減低「軟對抗」的反彈,還可逐步雙翼齊飛過千關,否則背道而馳。
(3)由治及興的標誌
為引發思考,以下提一些具體的觀察點,也是建議:
──既然已出現「來之不易的安定祥和局面」,那麼,政治緊縮可否到此為止?人們看到,官方仍在「防騎劫」、警惕「軟對抗花樣翻新」的凝重時刻,回復以前的相對寬鬆看來已不可能,所以「到此為止」也許是眼前較理想的願望。不過,這個「最低要求」能否如願呢?
──有內地官員埋怨:中央政策不是這樣緊的,只是香港的執行人員過分敏感、「操作過龍」而已。容或這種說法可以成立,但既然官方也看到「上有好者,下有甚焉」的弊端,能否通過有效渠道(一定有的,問題是用不用),明確告訴有關方面應寬鬆行事?須知收緊是由上而下,那麼放寬也應該由上而下推動。如無阻止行動而任由「緊處未算緊」繼續氾濫,那就是間接鼓勵,上述「埋怨」也不能成立了,更如何創造「春風得意馬蹄疾」呢?
最新例子是綠色和平在中文大學舉行不敏感的生態旅遊論壇,忽然接到校方的「緊急維修」通知,只好改為網上舉行;傳媒查詢是否與活動性質及嘉賓有關,未有回應,各位可自行判斷。官方如想創造「由治及興」氣氛,適宜主動向各方面溫馨勸喻,或轉彎奉勸,避免矯枉過正。因為長此下去,只會「一日砍盡長安花」。
──中國防止某些意識形態影響國家安全,可以理解,外國也有這類預防措施。但中國涉及意識形態的安全範圍比外國廣泛。此外,中國常說要防止「外部敵對勢力賊心不死」。沒問題,我歷來不反對要清楚分析,並作有效防範。惟請用具體的、說服力強、民眾可理解和接受的事物。例如,美國近日轟炸伊朗的軍事行動,既針對伊朗,也針對中國。必須理據清晰地評述,而不是籠統指摘。
總之,目標一致,但容許方法多元,才能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