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葉文祺、梁躍昊、賈文薈:公屋輪候津貼適時退場 多管齊下增加供應補位

發佈於

【明報文章】2021年政府推出為期3年的現金津貼試行計劃(試行計劃),向輪候公屋滿3年的合資格住戶發放現金津貼,計劃將於今年6月底結束。在當前財赤背景下,當局認為需全盤考慮如何有效配置公共資源,但此舉引起社會不少關注,特別是憂慮對基層家庭的影響。

回顧試行計劃的初心,旨在紓緩基層家庭因長時間輪候公屋而面對的生活困難,這主要源於當時公屋供不應求的情况。而現時隨着傳統公屋及簡約公屋建成量即將進入收成期,輪候時間已逐步下降。由此角度看,試行計劃已完成其歷史任務。加上當局加強打擊濫用公屋,從而收回更多單位重新編配,可望從根源改善基層家庭住屋環境。

公屋供應 步入收成

回顧試行計劃於2021年推出的時代背景,當時公屋輪候時間攀升至約6年,見1999年以來新高。而租金上漲,也令劏房戶月租佔收入比例超過35%。為緩解長期輪候公屋家庭的壓力,合資格申請者可按家庭人口每月獲發1300至3900元津貼。截至今年2月,試行計劃已累計向約11萬宗申請發放55.6億元津貼,其中2.58萬個受惠住戶獲編配並已入住公屋。

時至今日,公屋供應狀况逐漸改善,建成量顯著提升,輪候時間持續下降,種種迹象均表明情况已有所改變。團結香港基金(基金會)早前發布《香港房屋趨勢導航2025》,分析發現2024/25年度公屋建成量達到3.06萬個單位,創2001/02年度以來新高。展望未來5年,基金會預計公屋建成量將增至平均每年3.21萬個單位,超過《長遠房屋策略》每年3.08萬個單位的目標。另外在需求方面,公屋綜合輪候時間已於2022年第一季的6.1年高峰,回落至今年首季的5.3年;一般申請數目,亦於2020年第三季達到15.64萬宗的峰值後,下跌25%至11.64萬宗。這些數字顯示,積累的申請正得到有效處理,輪候時間的長期下降趨勢將繼續維持。

簡約公屋滿足基層生活需要

然而部分基層家庭擔心在試行計劃結束並失去現金津貼後,將會增加其租金及生活負擔。這種擔憂是可以理解,惟租金津貼並非唯一幫助輪候公屋者的方式。

事實上,簡約公屋在今年起陸續建成,不但可有效補位代替現金津貼的支援作用,更直接為輪候家庭創造更多上樓機會。首批位於元朗攸壆路的2100個簡約公屋單位,已於今年3月分階段入伙。另預計本年度將繼續有約1.53萬個單位建成,餘下約1.26萬個單位也預計將於2027/28年度前陸續建成。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滿足住屋需求之餘,簡約公屋還發揮重要的社會功能,對基層家庭的援助較現金津貼來得更全面。營運機構不僅負責簡約公屋單位營運管理和日常保養,亦會協助住戶融入社區、就業就學,並向長者及復康人士提供社工支援,幫助基層多方面改善生活環境,鼓勵他們積極向上流動。

此外亦有聲音指出,試行計劃下的受惠群體包括不少為方便上班上學而選擇入住市區或近市區劏房的居民;若未來遷入位置偏遠的簡約公屋,他們則需放棄便利的生活環境和已有的社交圈子。然而在13個簡約公屋項目中,有7個位於港島及九龍市區,預計提供約1.52萬個單位,佔總單位數目一半。加上近年當局打擊濫用公屋及增加資助房屋供應等措施發揮作用,過去5年被收回而可重新編配的公屋單位中,位於市區或擴展市區的供應佔約77%,合計有約8400個單位。

審慎理財 無可厚非

同時亦有觀點指出,試行計劃的成效與預期有落差,使公共資源未能發揮最大社會效用。例如由於試行計劃僅以輪候時間長短為指標,在無即時入息及資產審查下,未能精準援助那些最具迫切需要的基層家庭。此外,現金津貼也對私人租務市場造成扭曲,劏房業主因應租戶領取津貼而加租,變相資助劏房業主,有違試行計劃初心。在現時財赤背景下,政府於審慎理財的大原則下結束試行計劃,屬無可厚非。

歸根究柢,試行計劃作為特定時期的過渡措施,只能夠一定程度上紓緩基層家庭輪候公屋的壓力。倘要從根源幫助改善基層居住環境,則要多管齊下增加整體公屋供應,包括短期的簡約公屋項目、加強打擊濫用公屋,及加快建成傳統公屋。因此,當局需致力確保各項目均能按時建成,令即將來臨的公屋供應收成期,早日化成市民「看得見、摸得着」的安樂窩。

作者葉文祺是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梁躍昊是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賈文薈是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葉文祺、梁躍昊、賈文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