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聞正聲:飲食業「破格求變」方能站穩腳跟

【明報文章】香港經濟在全球政經環境不明朗環境中,展現其強勁韌性;本港整體經濟發展穩中向前,GDP連續9個季度保持增長,資金持續流入、股市向好。即使如此,市民的消費意欲仍然較為疲弱,而香港飲食業在經濟轉型和顧客消費習慣改變下,經營環境面對不少挑戰。面對當下情况,香港飲食業必須勇於求變、推陳出新,方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香港人以「有橋、食腦」見稱
近月一些有數十年歷史的餐飲業品牌相繼結業,暴露飲食業界的經營困境。有悲觀的評論甚至認為,香港飲食業正經歷寒冬,未來亦難有重振的機會。其實香港人一向以「有橋、食腦」見稱,只要花點心思、動動腦筋,一如其他行業,飲食業界定能為其業務發展覓得新路徑。
無論是傳統老字號,還是新興餐飲品牌,最重要是適應市場的變化。舉一例子,「兩餸飯」在香港其實已經存在多年,筆者多年前讀中學時吃的就是「兩餸飯」;這種「傳統」飯菜,在疫情期間開始大行其道,緣起自部分食肆因應政府的防疫政策,改為經營「兩餸飯」,可見有不少食肆經營者深諳因勢利導的道理,懂得靈活走位,因應經營環境的改變而靈活變通。
「兩餸飯」的興起,被部分人士視為消費降級、「跌Watt」,甚至將之演繹為香港經濟不景的證據。雖則市民消費意欲或許尚未回復到疫情前水平,但若說「兩餸飯」大行其道就是經濟不景,這說法未免以偏概全。食肆轉型為「兩餸飯」,或是新的經營者加入「兩餸飯」行列,無非是因為大家嗅出商機。
「破格求變」把握機遇
除了緊貼市民偏好轉變而調整經營策略,有餐飲業經營者更積極「破格求變」,尋找將業務提升的機會。知名老牌懷舊粵式茶樓蓮香樓,在堅持保留點心車、茶盅泡茶這些傳統港式茶樓文化的同時,近年趕上潮流引入手搖飲品,以傳統的茶葉製作新式飲品。這間百年老字號早前更衝出港島,在尖沙嘴開設粵式茶樓中極為罕見的24小時營業分店。不少分析指出,這種新嘗試為品牌開拓新的客源,例如較年輕的「夜鬼」、希望找地方吃消夜的旅客,突破了傳統中式酒樓顧客群老化的窘境。
再舉一例,早前連鎖粥品集團海皇粥店宣布結業,隨即有聲音稱傳統粥店在現今社會難以生存。然而,近日有傳媒訪問一間於堅尼地城開業的家庭式粥品小店,該店在疫情後由身為90後的第二代接手,店主有見該店與香港大學位置相近,加上旁邊設有一間24小時健身室,社區的年輕人比例較高,便研發出「慢煮雞胸粥」,配合目標顧客的健康和飲食習慣。該小店迅速累積一批街坊熟客,最近更擴充業務在西灣河開設分店。
與上文提及的蓮香樓一樣,這間家庭式粥品在市場充滿挑戰的環境下仍能找到業務拓展的機會,其實不出一個「變」字。事實說明,努力保持和提升食物水準,在模式營運上謀求改變,是頂住市場變化、頂住結業壓力的不二法門。
「數位轉型」提升顧客體驗
食肆經營者除了必須守住食品和服務質素,以及因應市場變化而調整經營方針外,在今天這個數位化時代,香港飲食業也適宜透過積極擁抱科技,升級轉型。引入智慧點餐系統、線上預訂平台等數位化工具,可以提升服務效率,優化顧客體驗;而善用「大數據」,更可以幫助餐飲業界更好地了解消費者需求和市場趨勢,為經營決策提供有用的參考資料。
堅守品質、積極求變乃不二法門
有部分業界人士指出,租金下調,是飲食業得以渡過是次嚴冬的關鍵。不錯,如果租金得以減低,固然可以紓解業界的壓力,但租金水平會影響店舖的估值,這對正在承做按揭的店舖業主來講,絕對不是一個輕易解決的實際問題。再者,減低經營成本,減價「吸」客,絕對不等於可以留住顧客。要渡過當前的不景氣,飲食業界最重要的是在堅守品質之餘積極求變,不斷推陳出新,為食客創造新體驗。這樣才能真正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為業務帶來新增量。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聞正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