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陳紹雄:中九龍繞道收費方案 應以社會效益為依歸

【明報文章】耗資580億元的中九龍繞道,預計明年全線通車。正當市民熱烈期待這條便捷九龍東西行的新幹道落地之際,政府也同時發布消息,建議繞道劃一收取10元。消息甫出,隨即打破市民「免費使用」的原有期望,亦掀起社會熱烈討論。筆者認為收費與否,政府應以數據說話;任何決策方案,應以社會公眾利益為最大依歸,以及令基建項目發揮最大效用。
中九龍繞道將提供一條快速替代道路,令車輛繞過現時擠塞路段,旨在發揮分流作用,紓緩龍翔道、亞皆老街、加士居道天橋等路段的擠塞情况。繞道一經開通,路程短、車速高,將大幅縮短行車時間和燃料費,例如油麻地隧道預計可把九龍灣至油麻地的行車時間由約30分鐘大減至約5分鐘,有效紓緩目前中九龍地區內主要道路交通擠塞,帶來的社會效益毋庸置疑。
規劃初期無提收費 致「免費使用」印象
政府在規劃之初沒有提及任何收費建議,導致社會有「免費使用」的既有印象。然而,政府最新提交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的文件指出,政府建議在「用者自付」原則下,研究就中九龍繞道徵收費用,並拋出3個情境方案。當中政府認為最可取是收費10元的方案,既能夠維持策略性運輸基建在財政上的可持續性,亦可達至交通分流作用,同時亦顧及市民負擔能力。
第一個收費情境是在零收費情况下,政府數據顯示行車量/容車量比率為0.97,表示道路容車量足以應付預期行車量。不過政府認為未能達至「用者自付」原則,需持續投入龐大公帑承擔營運開支,亦缺乏剩餘容量應付新發展區人口遷入和車流增長,因而認為方案不可取。
第二個情境即收費17元的方案,預計每年可帶來約3.17億元隧道收入,但行車量/容車量比率跌至0.64,未能充分發揮其行車線容車量,累計減少的車流量也會導致整體收入下跌,方案也不可取。至於第三個情境,即收費10元,行車量/容車量比率預計約0.81,政府認為有效紓緩區內現有主要道路及地區道路擠塞,而且隧道每年收入預計為2.57億元,幾乎可抵消3億元的基本營運開支,亦能顧及市民負擔能力,因而政府認為是最可取的方案。
試行免費方案 探討「分時段收費」
3個收費情境中,縱使在零收費情况下,行車量/容車量比率亦僅為0.97,未去到嚴重擠塞。筆者建議政府可先以「零收費」方案試行一段時間,收集實際車流量數據,從而釐定之後收費水平。若免費方案沒有引致大塞車,收費水平理應有下降空間,例如由10元降至8元;如有調整空間,甚至可以更低。政府應以數據檢視收費有否調整空間。
政府亦可考慮借鑑三隧分流「分時段收費」模式,以價格信號調控交通流量。例如於繁忙時間徵收費用,藉以控制交通流量;在非繁忙時間大幅降低收費,甚至零收費。筆者希望政府提供更多數據,讓公眾了解不同方案的分流效果。筆者也留意到,剔除建造費用的資產折舊,中九龍繞道每年基本營運開支高達3億元,當局也應積極探討降低營運成本以調低收費的可行性。
收費與否的關鍵,在於政府是建基於哪些數據去釐定收費水平;寄望政府以數據說話,透過交通模型評估不同收費模式下的交通管理效果,及對車流量帶來的影響,並分析對替代道路承載力造成的影響,致力平衡「交通管理」、「效率優先」、「公交優先」及「用者自付」四大收費原則,同時慎重考慮公眾可負擔程度,讓交通基建創造極大化的社會效益。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紹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