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藝發逐年批資助藝團 倍增至14個 8個資助期三年變一年 業界:只能逐年計劃礙發展

【明報專訊】藝術發展局為中小型藝團提供的「年度資助」,今年初將三年期資助改成兩年,並保留一年資助。經修訂後的「年度資助」周二(1日)展開,根據藝發局回覆,受惠藝團由49個增至52個,但撥款額按年跌逾兩成至4593.5萬元;其中獲「一年資助」的藝團翻倍至14個,佔總數近三成。另有4個藝團在資助期滿後終止撥款。有資深藝術行政工作者表示,藝團需按資助額決定未來發展,倘資助年期縮至一年,「只能逐年逐年計劃」,或因而捨棄歷時逾年的項目,憂慮愈多藝團改獲短期撥款,將窒礙文藝界持續發展。
明報記者 葉希雯
藝發局:受惠「年度資助」藝團49增至52
現時藝發局主要循「年度資助」及「計劃資助」撥款予中小型藝團,局方在今年初修訂兩項計劃,以「化繁為簡,為新晉提供機會」。經修訂的「年度資助」已取消「額外活動」部分,並與「文學平台計劃」合併,上年度3個部分涉近5834.9萬元。據藝發局回覆本報表示,今年「年度資助」撥款額在整合後為4593.5萬元,按年減少21.3%。至於今年首輪「計劃資助」預計津貼約160個項目,總建議資助額逾2700萬元,亦較上一輪近3241.9萬元減少16.7%(見表2)。
「年度資助」總額減兩成 4藝團期滿不獲續
今年度「年度資助」惠及52個藝團,其中6個乃「新面孔」。本報比對上年度獲資助名單,發現4個藝團在資助期滿後不獲續批撥款,包括今年被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拒絕續租的光影作坊,其餘分別為影話戲、藝術到家及同流(見表1)。藝發局表示,局方根據評審小組建議,以及可運用的財政預算等各項因素以釐訂資助項目。
被停撥款 「藝術到家」料短期影響不大
藝術到家於2016/17年度起成為「年度資助」受惠藝團,至上期計劃獲續批三年資助,每年逾50萬元。藝術到家行政總監陳佩玲表示,上月30日接獲藝發局通知將終止撥款,猶幸藝術到家在局方多年資助後,逐步成長至毋須完全依賴政府撥款,估計短期影響不大,「希望用正面及積極態度應對」。她說,藝發局每年50多萬元撥款,一般會用作繳租及聘請一名初級行政人員,「當然愈多資助愈好」,惟今次也是契機讓行業思考在政府削資下如何繼續發展。
八和粵劇學院「降級」 盼知原因
另有8個原獲三年期資助的藝團「降級」至一年期資助,包括八和粵劇學院等。八和粵劇學院於2008/09年度起獲藝發局撥出「年度資助」,其總幹事陳敏斌稱,藝發局曾口頭知會將縮短其資助年度,惟至昨日仍未接獲正式通知,暫未知悉今年度撥款額。他說,學院與藝發局乃長期合作伙伴,盼局方能告知其對學院的意見或建議,讓學院相應改變,「很想知道,究竟是我們做得不好,抑或藝發局考慮到財政狀况,才三年變一年呢?」
資深藝術行政工作者馮美華說,藝發局對藝團的資助年期愈長,「他們就不用擔心資源突然中斷,自然可做長遠規劃」;若藝發局傾向縮短資助期,「一年一年地批,藝團只能一年一年地計劃」,或多或少影響持續發展。她說,不少藝術項目歷時逾年,或有藝團在無法保證續獲資助下,「會不會直接不做呢?改做更短線的項目呢?」
根據今年《財政預算案》,政府在2025/26年度向藝發局撥款2.03億元,較上年度修訂預算增0.4%。
藝發局回應稱,「年度計劃」的資助年期修訂為一年或二年,有助促進藝團流動,激勵藝團追求卓越。局方又稱,「年度資助」受惠藝團在修訂後可參與「計劃資助」,與其他藝團及藝術工作者在同一平台競逐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