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劉銳紹:波翻隱約紅蓮現 春宵一刻值千金——中美角力轉折點 看誰掌握契機和錯得少

【明報文章】中美角力已進行多時,還會持續下去。在美國通過《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後,有一種要素愈趨明顯,就是兩陣交鋒,勝負不一定取決於誰強誰弱,或哪一方的策略高明,而在於哪一方能夠把握關鍵的轉折契機。更重要的是,看哪一方錯得少;愈少錯就愈有勝算!
觀乎眼前形勢,美國總統特朗普犯了不少錯誤,對中國來說是機會,好像「波翻舞浪隱約紅蓮現」(語出唐滌生《蝶影紅梨記.宦遊三錯》)。所以,中國能否掌握「春宵一刻值千金」(語出宋代蘇軾《春宵》),至為重要。故引為今天標題。
(1)美國鋌而走險
──特朗普回朝至今,態勢已很明顯,試圖在國內外橫掃千鈞、掌控一切,但同時引致內外反彈。以美國本土為例,共和黨政治人物基於圍爐共利,仍支持特朗普,惟國民的反對聲音漸多;連支持特朗普上台的富商馬斯克(同樣基於利益)也很快結束蜜月期,最近還宣布成立「美國黨」。這種「盟友」反目的速度,在美國政壇也是少有的。
美國通過《大而美法案》後,撕裂形勢將會加劇,不單在政壇上擴大,還會於社會不同階層蔓延,因為該法案可能導致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甚至「劫貧濟富」(詳見美國國會跨黨派國會預算辦公室的估計,在此不贅)。美國國債現時已膨脹至36萬億美元,有估計政府財政赤字將再增加3.3萬億美元,屆時必成為國民負擔。這些都是特朗普博取「令美國再偉大」但引起內部混亂的鋌而走險。
──更傷害的是,特朗普運用政治和法律空間,把個人權力擴大到任意程度,破壞了美國建立多年的成功要素,以及積累多年的發展基石;長期以來行之有效和鞏固現代文明的權力制衡、民主內涵、法治意識、平衡共融……一下子受極大衝擊。這些都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部分,不是美國獨有;而美國人民的多年探索已取得一定成果。可是,這些共同價值觀在特朗普任意排斥和濫權之下,基礎大受削弱和破壞,至少走上回頭路。這才是美國人也感可惜的地方。
──我從來不認為美國什麼都好,更不會馬首是瞻。不過從美國人民長期對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的探索,繼而擴而充之,看到很多國家的人民都在努力追求和豐富這些內容、內涵和內力,只是方法、過程和效果不同而已。所以,特朗普的破壞不單是美國之損失,也是世界的損失。尤其是他以莫須有的理由排斥外國學生、用各種名義減少國際交流,實際是放棄了現有優勢、局限了軟實力的發揮。他的狹隘反而成為現代文明的負面示範,令世人面對變局,更警惕個人化的禍害。
(2)歐洲是關鍵契機
──特朗普開打關稅和貿易戰之後,中美各自合縱連橫,既鞏固自己的傳統關係,也嘗試拉攏對方陣營成員。特別值得留意的是歐盟,它以為美國會按照傳統友好關係,壓力不會太大,惟現實卻相反:美國「有殺錯,冇放過」,令歐盟成員也要另謀出路;加強與中國關係乃必然之選,這也是中國「波翻隱約紅蓮現」的契機。最近中國外長王毅到歐洲訪問,討論各種問題,包括保障稀土正常需求,就是例證。
經過大半年的現實觀察,愈來愈多迹象顯示,歐盟已到「二選一」的決定時刻。若美國繼續施壓,歐盟與中國走近的機會將大增。這是中國等了多年「分拆美歐」的時機。但如果美國忽然「彈弓手」與歐盟妥協(近期美國把多國的關稅協議限期推至8月1日),歐盟又會考慮與中國仍有頗大分歧而繼續留在西方陣營。
──這就涉及中國如何判斷歐盟取態。有意見認為歐盟始終是西方陣營,不可能與美國分開,所以對待歐盟不能太多讓步。歐盟感到這是硬姿態,所以同樣使用關稅對待中國(去年10月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徵最高35.3%額外關稅)。
老實說,歐盟雖不滿特朗普,但對中國仍有顧忌,因為它感到實在的威脅;再加上雙方於意識形態上仍有根本分歧。所以,倘中國要把握契機,不妨在堅持立場的同時,一面可以作較大的彈性處理;即使在電動車問題也可妥協,爭取歐盟「西瓜倒大邊」靠近中國。况且中國現在仍享受大額貿易盈餘,以退為進反而是眼前最值得考慮的策略。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外媒報道王毅私下告訴歐盟,中國無法接受俄羅斯輸掉烏克蘭戰事,因為「那會容許美國將全部注意力放在中國身上」。換言之,希望歐盟理解中國的擔心。
惟想深一層,這又令人感到中國好像希望以俄烏戰事(還有以色列與伊朗衝突)拖住美國,才對俄烏局勢愛理不理。容或這是中國的策略,但對歐盟來說卻是一大負擔。據聞,香港建制傳媒最早報道王毅有上述發言。果真如此,消息來源應有中國元素。那麼,中國一面要拉攏歐盟,一面又令歐盟感到困難,這種互相抵消作用的做法又是否得宜呢?其實,這類政治意圖適宜只做不說,或只讓外界流傳,這樣才能夠修好歐盟。
──綜合上述形勢,中美誰能爭取歐盟的關鍵,在於誰的策略對的多、錯的少。誰錯得多,就給予對方可乘之機。對中國來說,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有如「春宵一刻值千金」,適宜在美國仍對歐盟施壓之時,及早多點善意表示,甚至作出更大的戰略性利益協調,爭取退一步海闊天空。
──此外,美國也在跟中國友好的國家中「撬牆腳」。最近美國與越南達成關稅協議就是一例。據報越南產品進口美國的關稅是20%,但經越南轉運的貨品則為40%;業內人士認為這顯然是針對中國,執行之後,中國將損失7%(間接)輸往美國的貿易額。還有,據聞澳洲總理訪華也會談及達爾文港的問題;中國按商業原則租用該港99年,但澳洲提出收回,背後估計有美國因素。
眼前,中越關係仍是中國可以主導的;中澳關係修好也來之不易。凡此種種,可見中國必須善於培養每一朵「紅蓮」,小不忍則亂大謀。若美國對外、對內多錯,中國則盡量少錯,將是致勝之道。
(3)順境之下勿製造逆境
──乘美國內外樹敵之際,中國可以爭取更多順境,但外國又在觀察3種可能。其一,既然美國自顧不暇,同時停止支援不少非政府組織,中國會否趁機加強禁制異見言行?其二,既然美國放棄部分軟實力的功能,中國會否趁機壯大軟實力,把美國胡亂驅散的力量吸納己用?最近吸納美國留學生就是一例。其三,預料中國發展軟實力將會按「中國特色」,惟會否同時考慮公眾接受的標準?這才是真正的軟實力。
──按眼前現實,第一種可能令人擔憂;第二種可能令人接受;第三種可能則是憂喜參半。因為中國的軟實力思維,其實仍以硬實力為主;真正基於普世價值的軟實力,仍待努力。倘中國對外重視少犯錯誤,但對內則放輕這個問題,可能又會自製逆境,抵消利弊。所以,中國不要把自己的中興機會寄託於強敵的錯誤之上;相反,不妨拿出現代化管理的質與魂,才能夠把握眼前「春宵一刻值千金」之機。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