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張天灝:穩定幣與金融主權之爭——香港的戰略先機

發佈於

【明報文章】早前財庫局長許正宇透露,金管局就落實《穩定幣條例》(《條例》)指引諮詢市場,將於本月內公布,目標今年內批出「個位數」牌照。同時,央行也表示將修訂《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業務規則》,以適應最新的國際金融變化。

全球正經歷金融範式轉移,數字化浪潮與地緣政治複雜互動,塑造國際貨幣體系與金融新秩序。數字貨幣——特別是「穩定幣」——已躍升為全球金融戰略競爭的核心,不僅連接傳統金融與數字資產,更觸及國家金融主權與安全利益。未來,誰掌握穩定幣的發行、監管和應用標準,誰就在未來數字金融領域掌握定價權、交易路徑和制度規則,直接影響一個國家貨幣的國際地位和金融安全。香港可憑藉制度優勢與前瞻性的數字金融佈局,擔當起連接國家「數字戰略先機」與全球金融體系的「超級節點」角色(註)。

金融新秩序下的穩定幣戰爭

在全球多元貨幣體系呼之欲出的當下,美國再次顯現制度性的強權。這次不再是石油、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更不是聯儲局,而是被包裝成「技術創新」、「金融規範」的數字貨幣。近月美國參議院通過穩定幣《天才法案》,這法案實則是釋放美元鏈條控制慾的政治工程,根本目的是在Web3.0時代繼續維護美元的全球主導地位。面對美債高企、全球「去美元化」加劇及傳統SWIFT清算體系局限,美國極需新路徑來強化其全球儲備貨幣地位。

《天才法案》明確規定:所有穩定幣必須100%錨定美元現金或美債,且資產不得挪作他用,甚至連商業票據都不能列入資產籃子。表面上看是防範風險,實質是「債務鎖喉」——無論在哪國發行的穩定幣,只要進入全球市場,就必須吞下美元、美債這顆「定心丸」。美國得以把「債台高築」的財政危機,變成全球買單的共識工具。

此法案危險在開啟全新制裁維度:境內科技公司發行穩定幣面臨嚴格門檻,境外發行商亦須向美國貨幣監理署(OCC)註冊並接受審查,否則面臨進入美國市場禁令甚至次級制裁。筆者認為,美國此舉無異於「數字殖民主義」的完成,將穩定幣從技術創新異化為服務美國國家戰略的金融武器。

與美國相比,本港《條例》更聚焦於制度創新與發展科技金融新生態,明確要求穩定幣須由高品質資產全額支持,接受獨立審計,並可由持牌銀行等受監管機構發行。

香港的穩慎創新與多元錨定

本港制度設計初步聚焦法幣穩定幣,而金管局保留了廣泛酌情權,可在未來將黃金等其他資產納入「指明穩定幣」範圍,體現了靈活且穩健的監管思路。這種開放性,有助吸引更廣泛的數字資產項目和投資者,提升香港在全球數字金融領域的競爭力。此舉不僅為香港開闢新賽道,更強化了其作為「中西節點」的地緣戰略功能。

香港是全球首個針對法幣穩定幣建立全面監管框架的司法管轄區,其《條例》要求發行的穩定幣,不論美元、港元或離岸人民幣,都須有100%同幣種優質儲備資產支持。筆者認為,這為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的發行奠定法律基礎。

未來,於萬億離岸人民幣的支持下,香港穩定幣將在不違反資本管制、不影響內地金融穩定的前提下,測試跨境結算方面的應用,使香港能夠在數字資產領域扮演中立和多元角色。

香港的戰略價值

內地最早佈局穩定幣的京東集團與國泰君安企業,前者集團創始人表示希望在全球主要貨幣國家申請穩定幣牌照,旨在將全球跨境支付成本降低90%;後者早前宣布其附屬公司已獲香港證監會批准,將現有牌照升級為可提供全方位虛擬資產交易服務,包括加密貨幣和穩定幣。這充分顯示市場對香港及數字資產發展前景的強烈信心。

香港穩定幣立法不僅是新型資產類別的監管舉措,筆者認為,實質上更是全球貨幣信用重構、資產定價機制演化,與金融基礎設施競爭的前哨戰。美國謀求藉穩定幣延續美元霸權的同時,中國正推動人民幣數字化試點走向縱深,而香港正處於這場博弈的關鍵交滙點。香港在穩定幣立法中的先手佈局,不僅為自身贏得未來數字金融話語權,也為全球數字資產體系注入一份制度理性與中介公信力。

註:「節點」主要指香港作為內地與國際市場的關鍵銜接處。區塊鏈網絡中,有「節點」這說法,是指連接在區塊鏈網絡中的主體,可獨立驗證交易和區塊。所以本文中將香港比作金融網絡中的「節點」。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張天灝]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