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邵善波:全面對外開放香港教育服務

發佈於

【明報文章】去年,有幾個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同學研究生回國探親後,返回美國上學時被拒入境,理由是他們的學習和研究涉及國家安全,可能對美國造成傷害。這些學生都是在美國名校進修,可以想像當時他們的情况何其狼狽。對這事,香港沒有反應。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後,隨即針對外國學生,取消了千多名外國留學生簽證,其中不下數百名可能是中國學生。中國在美國的留學生,目前已僅次於印度,排名第二,總數近年雖有下跌,但仍近30萬人。儘管美國這個行政命令最後有所變化,惟可以想像這班中國學生面對的徬徨及不安情况。香港對這情况也沒有任何動作。要指出,這樣的無動於中,發生在國家與香港都高呼要吸引人才的情况下。

打造「國際教育樞紐」 欠具體政策內容

早前特朗普為打擊哈佛大學,宣布禁止其收外國留學生。這次,香港科技大學反應迅速,即時宣布歡迎這些學生轉校到科大。香港大學也不甘後人,隨即宣布歡迎全球排名首50間大學的學生,轉到港大繼續學業,政府也隨即表示支持。

撇開香港這些大學的勢利行為不談,這舉措普遍受社會支持,除了因為同情及想協助這些學生,吸納這些學生到香港,對香港也是一件好事。香港對外開放教育服務的情况,及開放後可能面對的問題及困難,很快就成為社會熱門話題。政府近年推出政策,要將香港打造成國際教育樞紐,惟目標不清楚、政策欠缺具體內容。放寬院校收外來本科生的措施,除欠缺具體細節,與打造教育樞紐有什麼關係,也沒有交代。

其實,香港(也包括澳門)大專院校,無論是本科還是研究生課程學位,早已成為外來學生(特別是來自內地的學生)升學的一個熱門途徑。香港對收內地的本科生有限制,近來雖然由不超過兩成增加到四成,但早在這政策放寬之前,本港各大專院校早已瘋狂地搶收內地學生——這是指收費不菲的各種授課碩士學位課程。因這些課程自負盈虧,不用政府津貼,故政府對此沒有限制。

到目前為止,已有數萬名外地留學生在港修讀這些課程。對學校來說,這是增加收入、「做大山頭」的一個最簡單辦法,但是已出現不少敗壞的情况,之前爆出的假學歷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其他問題包括如濫開課程、質素管理缺位、成績要求寬鬆、濫收學生,也不鮮見。如有關當局再不處理這些情况,出事後會對香港學術專業聲譽造成打擊。這個因為政策造成的扭曲情况,也是一個不健康現象。

應全面整頓調整相關政策

考慮到香港目前面對的情况及國家需要,筆者認為政府應該全面整頓及調整各方面有關政策,將香港教育服務全方位對外開放;其中主要對象,當然是內地學生。這符合國家需要,也是香港所長。重點不是作為一樞紐、轉接點,而是打造一個面向全球、以內地學生為主、服務社會需要的非牟利教育服務產業。

這個政策的一些基本原則,包括:

(1)非牟利,所有辦學團體無論是公營或接受政府資助的,或是純私人辦的,都應以非牟利為辦學基本原則,政府應嚴格監督這行為。

(2)對外開放教育服務,不應傷害本地學生利益及機會。政府應按目前做法及標準繼續資助本地學生,這沒有什麼困難,惟不應縱容本地學生及一些家長害怕與外地學生競爭的自私、短視行為。

(3)對外來學生,學費以收回成本為基本原則;對來自其他國家的學生,應大力增加各種獎學金。在政府財政緊張情况下,可動員企業贊助。這對香港一些國際性的企業,也有本身利益的考慮。

(4)在不影響向本地學生提供服務的前提下,全面解除所有學校收境外學生之限制,讓各院校自行訂出收生標準、政策及數量。

(5)加強對各院校的課程監督,嚴格保證學術水平、優質教育。

(6)優化、整頓目前境外學生到港學習的簽證政策,及留港時的各種要求和限制。

(7)按本港需要,調整學生畢業後的留港條件及要求。

(8)除了專上教育,也開放中小學教育。香港歷史上有這傳統,以前大量東南亞華僑子弟也曾被送到香港接受教育。

(9)開放也應包括職業及專業教育,這是因為香港在這方面也有特色及優勢。這是國家與香港都非常需要的一個教育服務環節。

學生人口減 對外開放教育好時機

大幅增加學生人口,第一個問題就是宿舍短缺,社會上已有相當討論。最近政府鼓勵及支持院校將酒店、商廈改造為學生宿舍,就是一個解決辦法。這對紓緩目前商業樓宇嚴重過剩的情况,也有一定幫助。坊間目前亦湧現不少專門打造這種單位的項目。以香港的靈活商業環境,在政府積極配合下,市場會是一個有效解決這問題的辦法。院校也應放鬆目前規定;要求學生一定要在學校提供的宿舍住一段時間,外國大學就很少有這種要求。這要求的動機是正確的,惟不是必須。

香港目前正面對學生人口收縮情况,學位過剩,所以出現「殺校」的殘忍現象。雖然「高才通」計劃對這情况有些幫助,但適齡入學學生愈來愈少的現象,一時難以改變。這正是將教育服務對外開放的好時機。要做好這工作,政府要有長遠視野、整體規劃,在這基礎上大幅全面調整有關政策,這不是一個簡單工程。

對經濟不會有很大幫助 但也是發展亮點

香港正努力面對如何由治及興。全方位、大規模對外提供教育服務,儘管直接對經濟的幫助不會很大,惟也是一個發展亮點。試想:若能夠加倍增加目前的境外留學生到20萬,甚至30萬,這對搞活本地經濟、優化香港人口結構都會有一定作用,雖然這不是此政策之主要目的。做大香港高等教育,對香港發展創科產業、強化科研以配合國家發展戰略與大局,也有相當輔助作用。

香港吸引境外學生,現已有多種舉措,例如政府資助、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生的獎學金,雖數額有限,惟也是一個非常成功的項目。政府容許在港讀書的境外學生畢業後留港找工作,也是不少學生爭取來港升學的一個重要誘因。我們現在缺乏的是明確政策方向、整體的政策規劃。全面徹底整頓對大學教育的管理及資助方式,會是推動這政策的一個關鍵環節。

作者是新範式基金會總裁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邵善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