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要聞

濫用資助「零容忍」 審批效率「取平衡」

發佈於

【明報專訊】創新及科技基金(ITF)2016年11月推出「科技券」,以配對方式資助本地企業或機構使用科技服務及方案,惟近年不時揭發有人涉嫌藉此詐騙。現時ITF之下有10多個資助計劃,創科署長李國彬強調對於濫用資助「零容忍」,惟要在嚴謹與維持審批效率之間取平衡。他又主動提到,有意見質疑創科署由「外行領導內行」,反駁稱所有資助審批均有專家團隊把關。

創科署去年12月底以科技券「已達至其最初設立的目的」為由停收新申請;截至去年11月底,科技券8年間共批出3.7萬宗申請,資助額近66億元。李國彬稱,近年警方數次針對科技券執法,均是由部門秘書處看到有懷疑之處而主動報警,此外廉署亦會為他們做個案研究,為審批流程提供意見。

稱「99宗正經1宗搵飯食」

連同創科券,基金下的資助計劃去年已由19項整合至13項,李透露,接下來或仍有小規模整合,旨在集中資源及善用有限審批人手。他說,一些政策局或部門現亦設創科相關資助,例如智慧交通基金,部分界別在其對應的政策局已有類似資助。

對於濫用問題,他說「可能100宗當中99宗都是正正經經,有1宗可能是想『搵飯食』」;雖然可增加審批程序及檢查更多資料,但或令整體流程變慢,對其餘正常申請者不便,不符公眾期望,故要取平衡,作合適風險管理。

不同意「外行領導內行」

資助經專家把關

李國彬不同意創科署「外行領導內行」的說法,他說署方架構下有分屬不同創科範疇的專家把關資助申請,其中科學顧問徐星全本身是資深電子工程專家,領導共30人,分屬電子系統、機械人科技、機械系統、AI等8個組別;生物科技總監張文勇是臨牀藥理學權威,其領導的生物科技組有14人,均為博士;兩人領導的專家會對ITF各資助計劃的申請個案作初步檢視,再按規定審批。

此外,各資助計劃下設評審委員會共約100至200名專家委員,李舉例,其中評審「企業支援計劃」專家團隊會邀申請團隊現身陳述及答問;「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則由業界專家分組審視申請。李稱雖然最終撥款批出與否由署長簽署,但背後有嚴謹流程,由同行評審亦屬較公平做法。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創科整合 五大研發機構領航 創科署長:生命健康研發院「跨院校跨領域」 (2025-07-11)

InnoHK平台22中心准續辦5年 盼更多成果落地 (2025-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