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港大新基因療法 乙肝有望「斷尾」

【明報專訊】現時乙型肝炎患者需終身服用抗病毒藥,港大醫學院參與研發創新基因療法藥物,團隊稱新藥可移除或改正乙肝病毒基因,有望根治疾病,現已展開第一/二期臨牀試驗。領導研究的港大臨牀醫學學院內科學系副主任袁孟峰表示,已有9名病人接受治療,初步結果令人振奮,病人乙肝表面抗原明顯降低,亦無嚴重副作用,目標至明年底招募30至40人參與試驗。
改病毒基因 不改人類基因組
慢性乙型肝炎是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主要原因,衛生署推算本港約41萬人患乙型肝炎。港大團隊稱,現時抗病毒療法是控制乙肝病毒,無法根除,病人需終身服藥,同時仍面臨肝癌風險。袁孟峰透露,兩年前與跨國藥廠接觸並開始相關研究,至今年3月獲衛生署「開綠燈」,安排首名患者接受新療法。
副作用輕 臨牀試驗初步結果佳
袁孟峰表示,有別現有療法,創新藥物旨在壓制、清除感染病毒基因物質,抑制病毒表面抗原,同時不改變人類基因組,當病毒表面抗原降低到一定水平甚至無法被檢測,「就可以話病人已經痊愈,甚至不用服藥」。他指出,研究基因相關療法不單旨在根治疾病,更想進一步降低病人肝癌、肝硬化風險。
目前團隊正做第一/二期臨牀試驗,他形容初步結果令人鼓舞,病人病毒表面抗原明顯降低,但仍需時蒐集更多數據,強調動物實驗證實新療法可大幅降低病毒表面抗原數值逾九成,為臨牀試驗奠定基礎。
袁續稱,病人每8周一次靜脈注射新藥,觀察到病人用藥後會出現短暫發燒、疲倦,但未有嚴重副作用;而現階段測試最有效的用藥劑量和頻率,有初步結果後再招募更多病人,第三期臨牀試驗或需招募500名病人。
招募病人有難度 慢病者不適宜
50歲的張先生18歲時確診乙肝,30年來「每日朝早食一粒藥」,雖對生活無造成負擔,但「因為病,就想好番,都希望可以停藥」。他不諱言最初了解到新療法時忐忑,但最終因信任醫護團隊而決定嘗試,指注射藥物後一周會有感冒症狀,但不會對生活造成影響。
袁孟峰稱,招募病人亦有難度,「始終藥真的很新」,又說獲選參加試驗的病人須接受身體評估,其他慢性疾病、癌症患者則不適宜參加。他又說,除香港外,全球只有摩爾多瓦和紐西蘭亦正做有關臨牀試驗,對於成為其一非常自豪,並冀此研究能強化香港在國際科學研究的領先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