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溫卓毅:拓闊對銀髮經濟的想像空間

發佈於

【明報文章】今年5月27日特區政府公布「促進銀髮經濟」30項措施,相關單位陸續出台執行細節,例如金管局與銀行公會於6月23日啟動下半年長者防騙宣傳工作。觀察各項執行細節,如同坊間評論,30項措施更似是已有各類相關項目的匯總,未見新思維、新舉措。這亦是坊間對本港銀髮經濟未敢樂觀之原因——香港長者欠缺穩定入息保障而消費力不足,商家無利可圖則不願開發產品服務。與之相關的經濟規模即使不萎縮,最多也僅是維持不變,並不能成為香港經濟新增長點。

沿此思路,解決之道在於政府介入分擔年老造成的貧窮風險,以年金或社會保險提供生活保障,從而促進消費,形成銀髮市場生態圈。

以社會保障促進個人消費的思路,體現了社會投資的政策理念,即社會開支不單是一項支出,也是一項投資,能夠提升社會韌性、產生經濟回報。社會投資理念在港並非新事物,2004年《社會福利策略總綱》及2011年《香港社會福利長遠規劃報告書》皆已提及。但經歷政府更替,社會投資理念似乎仍難以落實於具體政策規劃。

市場經濟之外 勿忽視社會經濟

因此,不妨在政府與市場之外,尋找對銀髮經濟的新想像。長者消費力不足導致商家無利可圖,惟長者生活休閒娛樂的需求仍然存在,且尚未得到滿足。「利潤不高,需求很大」的業務,大可成為社會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社會經濟(social economy)的空間。

以衣食住行為例,香港已有不少社會企業及商業機構,正在提供滿足長者獨特需要的服務和產品。例如為長者提供無障礙服飾及舊衣改造服務,令他們感受關愛、尊重和體面的工作室;解決長者吞嚥困難問題的軟餐製造商,及對接用家與製造商的零售與配送網絡平台;結合室內設計、樂齡科技及復康知識,為長者改造家居、實現居家安老的裝修公司;及便利輪椅出行之無障礙的士公司等。

相關從業者熟知長者特性及需要,有的甚至接受過專門護理、復康培訓,能根據長者需要設計產品和服務。此類社會經濟企業營收微薄,不少受惠於各類社會創投基金、慈善信託基金支持,但亦能夠經營數年甚至20年,累積相當的品牌價值。

政府促進銀髮經濟發展,在市場經濟之外,不應忽視已運作成熟的社會經濟。事實上,鼓勵多方伙伴關係及協作、發展和推廣社會企業,亦同樣納入《社會福利策略總綱》及《香港社會福利長遠規劃報告書》。

納入灣區思維 開拓市場空間

另一個有待開拓的是市場發展空間,即從大灣區市場一體化角度思考銀髮經濟。與內地相比,香港長者服務的優勢在於專業知識、人文關懷及風險管理;而且銀髮經濟中的衣服、飲食產品,大致亦適合華南地區居民需要,市場前景廣闊。因此,政府30項措施中,社聯負責推行「照護食灣區標準」可謂適得其所,統一市場准入標準,有望為本港銀髮經濟企業打開內地市場。

這也提醒我們:於大灣區發展框架下,各地政府在政策規劃時須納入灣區思維,在可能情况下採用類似的政策設計,減少「一國、兩制、三法域」下的做法差異,推動政策趨同,為對接標準預留空間。香港與內地專家按「標準只升不降、內容只增不減」原則編製《國際醫院評審認證標準(中國)》(2021版),已經提供成功範例。

推出政策 需注意形象與時機

以上討論,皆聚焦於拓展銀髮經濟的營利空間。行政長官2024年施政報告雖然是在「推動多元經濟」一節提及「發展銀髮經濟」,惟政策目標仍離不開「滿足長者需要,提升其生活質素」。這又回歸到我們對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抱持何種想像和理解。政府公布銀髮經濟30項措施之日,恰好入境處剛剛建議增加申請特區護照費用,且輿論聚焦於「銀色消費」一項,令人產生「市道不好,向老人家荷包打主意」的印象。

因此,即使是帶着美好願景的政策,在推出時亦要注意建立正面形象及選擇合適時機。一個好例子是內地民政部等19個部門於今年5月發出《關於支持老年人社會參與 推動實現老有所為的指導意見》,不把長者簡化為消費者或生產者,而是以人為本,將長者參與經濟生活視作老有所為的一部分。這可作為特區政府思考在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中角色的借鏡。

作者是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助理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溫卓毅]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