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幽默港漫與時並進 笑聲點亮生活日常

發佈於

【明報專訊】《老夫子》、《牛仔》……這些經典幽默的香港漫畫伴隨着一代代香港人成長。還記得從前放學後經過報攤時,總會多望兩眼,期待新一期漫畫上架。有人說香港漫畫的黃金時代早已結束,但其實本地仍有不少幽默漫畫如《癲噹》、《大麻成》等發光發熱。近期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與香港動漫畫聯會合作,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辦「漫眾同樂——幽默港漫格格趣」展覽,讓參觀者從香港漫畫家的視角出發,探索幽默港漫的奇幻世界。

為配合香港流行文化節2025「喜尚+喜」的主題,香港文化博物館以幽默港漫作為展覽主角。幽默有很多種,有引發思考,有諷刺時弊,香港文化博物館一級助理館長陳家亮表示,「這次我們想介紹的港漫是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幽默,當中內容可能是圍繞上學、上班、與家人相處等日常中的瑣碎趣味,令人更易產生共鳴」。

750平方米的展示空間劃分為5大展區,除展出香港不同年代漫畫家的珍貴手稿、漫畫書和主題產品,亦重點介紹11組1960至2010年代關注度較高的港漫,分別是王澤《老夫子》、王司馬《牛仔》、上官小強《壽星仔》、甘小文《哨牙珍》、馬星原《Q小子》、 蘇敏怡《老少女》、貓室《癲噹》、江記《丁丁企鵝》、蘇泳康《大麻成》、彭康兒《IT男與藝術女》和小妹《大大與小妹》。展館內外不同空間更設有各種打卡點與互動裝置。

穿越時光隧道細賞經典作

「1950年代起幽默港漫開始起步,1980年代更達到高峰,這段時間的港漫雖然以功夫與動作題材為主流,但創作幽默港漫人才輩出,佔有重要地位。」陳家亮說,這段時間誕生了不少具影響力的幽默港漫,如1960年代的《老夫子》,它打破了地域界限,流行於大部分華人社會;1980年代的漫畫家甘小文更被譽為港式「無厘頭文化」祖師,對電影、電視甚至是香港流行文化都有影響。

不同年代的幽默各有特色,例如2000年前有更多社會民生類的笑料,2000年後則描繪更多漫畫家自身的事,如以兩性關係為笑料的《IT男與藝術女》與《大大與小妹》。儘管題材不同,它們卻緊扣不同年代的日常生活趣事,容易令人產生共鳴。「人們常說,港漫黃金年代早已過去,但其實2000年後香港仍有很多充滿熱誠的漫畫家入行,港漫仍在以多種形式薪火相傳。」以2010年後的幽默港漫《大麻成》與《大大與小妹》為例,漫畫中的角色圖案早已成為互聯網中流行使用的貼圖(sticker)與迷因(meme),就算沒看過原作的人都會在不知不覺間接觸到這些幽默港漫產物。

上述有關幽默港漫的歷史與故事,可於展區「穿越時光隧道」與「港漫傳承發展」之中細看;「漫眾同閱悅讀區」則精選香港公共圖書館的漫畫藏書,讓參觀者重溫閱讀漫畫的樂趣。

漫畫家影片談創作之道

陳家亮表示,展覽希望以漫畫家的角度講述幽默港漫,故由踏進展館開始,參觀者便會「跌進」展區「漫遊幽默宇宙」的天馬行空世界之中。這條漫畫大道由漫畫家蘇敏怡參與設計,在牆壁與地板上畫滿林林總總的漫畫角色與香港的光怪陸離景色,參觀者恍如走進漫畫家眼中的香港。

展區「格格幽默靈感」則講述漫畫家如何取得靈感、在白紙的方寸間創作的過程。陳家亮指出,展區展示了8名漫畫家的受訪影片,包括王澤、蘇敏怡、彭康兒、陳宇峰、蘇泳康、小妹、馬星原和甘小文,他們大談創作之道。場內亦帶來漫畫家的手稿,讓參觀者在了解他們的創作想法後,再細看創作成果。除了紙上草稿,電腦熒幕亦會一筆一畫地繪畫各個漫畫角色的草圖,如同親眼目睹漫畫家坐在電腦前埋頭苦幹的場景。

經典漫畫專區展示珍貴手稿

「走入漫畫世界」是11組經典漫畫的專屬展區,逐一介紹作品及其創作者,並展示相關的手稿、作品、靈感來源,以及對漫畫家創作影響深遠的私人物品。展覽的打卡與多媒體互動裝置亦集中於此,沉浸式體驗影片《走進港漫世界》在10米闊、3米高的熒幕上播放。影片長約10分鐘,介紹11組漫畫,讓人快速了解是次展覽的主角。熒幕後方設有「幽默港漫角色巡禮」,參觀者可與紙牌漫畫人物拍照留念。

拍照化身漫畫人物

在拍照裝置「漫畫照相館」中,參觀者如同玩「貼紙相」般,從觸控屏幕中挑選其中一組漫畫角色,每組漫畫角色有多款相片圖框選擇,拍攝後可掃描二維碼下載,而相片亦會上傳至照相館內的大熒幕中。「漫畫哈哈鏡」則透過AI動畫生成技術,將鏡頭前的參觀者隨機化身成不同漫畫風格的模樣。

在欣賞漫畫作品後,你體內的創作慾爆發?大家可以在電子畫畫裝置「數碼似顏繪」中,在預設的公仔人物臉上自由選擇顏色並繪圖,然後將圖案輸送至中央熒幕,將自己的創作轉化成自由活動的3D人物,體驗創作漫畫角色的樂趣!

漫眾同樂——幽默港漫格格趣

日期:即日至2026年3月9日(周二休館)

地點:沙田文林路1號香港文化博物館1樓 專題展覽館一、二

查詢:2180 8188

門票:免費入場

文:彭堦琛

設計:賴雋旼

編輯:梁小玲

電郵:[email protected]

[開眼 玩樂擴志]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不同文化下的漫畫藝術 (2025-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