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凶宅變身社區客廳 助街坊走出劏房 熱鬧聚腳點洗乾衣機常滿 深耕盼喚公民意識

【明報專訊】荃灣二陂坊一排排密集唐樓,四面包圍着一個長方形遊樂場,俯瞰如附有大天井的小圍城。這裏有不少福建籍劏房戶,地舖多為民生店與麻將館,唯獨一間風格簇新的「社區客廳」夾於幾間福建特產店之間。看似格格不入,甫開門婦女和小孩即蜂擁而至。婦女勞工協會近年進駐,翻新被10年前奪命火災熏黑的單位,自發辦民間社區客廳,對準社區需求深耕細作,如讓婦女暫託孩子、設幾部具乾衣功能的洗衣機助劏房戶。女工會組織幹事阿茵形容,社區客廳是街坊與外界的連接點,希望洗去二陂坊「混亂複雜」印象,「社區是不斷改變,而且是好的改變」。
明報記者 廖俊升
採訪當日中午悶熱,有冷氣的社區客廳成為二陂坊最熱鬧的地方。夾在福建特產店和髮廊之間的社區客廳,門外有一幅背着地拖掃帚等工具的婦女壁畫,外牆光亮簇新。推開玻璃門,10多名婦女以福建話聊天,旁邊小孩玩玩具,公園保安清洗餐具,拾荒者來盛水。沿樓梯到閣樓辦公室,亦有小孩在走廊跑來跑去。午飯時間後,剛放學的小孩身穿校服在門外蓄勢待發,一開門即衝入。
早多照顧者晏多小孩 「天熱有冷氣」
「主要因為天氣熱,這裏有冷氣。早上學生上學,主要是照顧者來這裏休息。下午放學又是另一光景,家長去買菜和工作,小朋友就衝進來。」女工會總幹事胡美蓮說。這熱鬧的街坊聚腳點,前身其實是「一劏八」劏房,2015年燬於奪命火後長期空置。身處外地的業主災後始知單位分租成劏房而收回單位,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租予女工會,女工會翻新後開設民間社區客廳。
胡美蓮說,二陂坊有大量缺乏社區資源的新移民劏房戶,特別是疫情初期,有街坊缺口罩、失業、家庭照顧缺乏支援,甚至對政府津貼缺認知,社會服務需求甚大。當時區議會和部分機構停擺,游走各區支援工友的女工會看見該區服務空隙,有意提供服務,與業主一拍即合,獲周大福慈善基金及遠望清逸之家贊助。
女工會派食物券 新移民首嘗外食
胡美蓮憶述,最初二陂坊遊樂場仍為一片空地,常有長者聚集,有多間麻將館和福建舖,樓上則有鳳姐盤,給她的第一印象是三山五嶽、龍蛇混雜,「那時晚上都不太敢進來,很多人坐在公園,走進來像外人一樣,大家望着你」。
阿茵最初亦擔心社區客廳難吸引街坊,但透過洗樓等方式認識街坊,見到「一劏七」單位,也認識以家庭為重心的新移民婦女除買菜便與社會失去聯繫,故嘗試按街坊需要協助。她舉例,有新移民因女工會派的食物券第一次一家人在港外出吃飯,「對我來說是驚喜,因為我們很常外出吃飯,但對於他們來說太貴,一餐飯已夠他們買幾天菜」。
社區客廳內深受歡迎的,還有幾部前置式「大眼雞」洗衣機。阿茵說,洗衣機馬力雖小,但很多街坊預約使用,因它具備劏房戶需要的乾衣功能,「他們的家太小,沒有晾曬的地方,香港又潮濕。有人要從二樓走六七層到天台晾,或者在大廈後面的天井晾,但環境很差」。
還有協助影印和填表申請津貼,以及開小組與街坊討論民生政策等,疫情後社會經歷各種變化,女工會選擇落地深耕,希望提升公民意識、加強連結。胡美蓮說一切不易,但這是服務機構的責任,「我們想改善社區鄰里關係,促進改善他們未來生活的政策。他們可能覺得太遙遠,一個人做不到,我們捉住街坊一起討論,提供培訓和資源,跟他們討論、發掘和建立,這就是我們的角色」。
冀洗二陂坊混雜形象 推動社區改變
阿茵形容,社區客廳是街坊與社會的「連接點」,期望幫助街坊踏出社區,認識朋友、接觸社區資源和了解社會,並透過小組和活動發展興趣,助婦女開拓照顧者身分之外的面向。她覺得,社區有不同面向與可能,而二陂坊亦一直在變,「當我們跟街坊說,現在中心在二陂坊,其實這裏也不是那麼『混亂』的地方。希望帶給人改變的感覺。社區是不斷改變,而這是好的改變」。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小福建」二陂坊 新移民稱同聲氣助融入 (2025-0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