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黃偉豪:人工智能被過譽 人類智慧被遺忘——大學在AI時代的關鍵責任

發佈於

【明報文章】在這個被人工智能(AI)主導話語的時代,我們正目睹一場關於人類與機器能力的誤判:社會對AI能力的迷信與膨脹,與對人類智慧的輕視和遺忘,幾乎同時發生。AI被視為具備「超人智慧」的未來工具,而人類的判斷、思考、創造力卻被邊緣化。事實上AI能力雖進步迅速,但仍有其根本局限;而人類思維與批判能力,才是不可替代的智能核心。

研究揭示AI生成文本背後問題

AI寫作正是我們看清這種錯位認知的一面鏡。從表面看來,AI寫作似乎令人驚嘆:輸入一句話,瞬間生成一篇流暢、有邏輯的文章,語法無誤,格式工整。不少人開始相信,AI已能夠「寫作」,甚至可以替代人類做語言創造。然而來自Salesforce的研究「Can AI Writing Be Salvaged?」(註1)卻揭示一個相反的真相:AI生成的文本,在語言形式背後充滿問題。研究團隊邀請18名具創意寫作專業背景的作家,對超過1000段由ChatGPT、Claude與Llama等大型語言模型(LLMs)生成的段落做編輯與評估。他們發現這些AI寫作普遍存在7類問題,如陳腔濫調、冗贅敘述、詞句拗口、結構混亂、細節匱乏、風格不一、時態錯亂等。即使不同模型嘗試用不同語料訓練,文本仍高度相似,缺乏語言的風格多樣性與思想深度。

更重要的是,這些問題並非偶發,而是整體生成邏輯的產物。AI生成文字並非出於理解,而是基於統計預測最可能出現的語言組合。它可以模仿語言的「形」,卻無法承載語言的「意」。它可以排列詞句,卻無法展現立場、價值、情感與思考。即使AI能夠寫出語法正確、結構清晰的段落,它始終無法如人類般做論證、辯證與提出創見。

MIT Media Lab的研究「Your Brain on ChatGPT」(註2)更進一步指出:使用AI寫作不僅無助於思維,甚至會削弱大腦認知功能。研究團隊邀請54名參與者做為期4次的寫作任務,並以腦電波儀(EEG)記錄其神經活動。結果顯示,使用ChatGPT寫作的參與者大腦連接度最低,特別是在與注意力、記憶和語意處理有關的腦區。他們不僅在寫作中投入最少的認知努力,完成後也難以記憶自己所寫內容,甚至對文章缺乏基本歸屬感。當這些人被要求在第四次任務中不使用AI重新寫作時,他們的腦部活動仍未能回復至純腦力寫作組的水準,顯示使用AI對神經系統造成長遠的「認知負債」(cognitive debt)。

AI的「流暢假象」

這兩個研究共同指出一個關鍵問題:AI寫作的能力被誇大了,它不但無法取代人類的表達,更可能抑制人類思維。而這種誇大不止是語言模仿問題,而是整體AI能力的過度神化。人們傾向將AI視為「萬能工具」,卻忽略了它在語意理解、判斷力、價值思考、創意生成等方面的根本缺陷。AI不會懷疑、反省、質疑、創造,它能夠做的是在舊資料中尋找最常見答案,然後以流暢語言包裝它。這種「流暢的假象」,正是AI最迷惑人之處。它令人誤以為機器在思考,而實則只是高速模仿。

寫作本質上是一種思考行為,是將模糊的想法轉化為具體語言之過程。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修正、質疑、闡釋、整合、重構,這正是關鍵思維的實踐。而當人們將寫作交給AI,不止是放棄了一篇文章的創作,更是放棄了思考的權利。

大學應承擔守護人類思維責任

批判思維(critical thinking)是人類智慧的核心。它不止是邏輯推理或語言表達,更是一種對自身與世界的反思、一種對事實與價值的判斷力。AI無法真正理解道德、歷史、文化、情感與人性,它只能模仿語言的表面。當人類將思考交給AI,不但會喪失創造與判斷能力,更可能陷入語言幻象中,誤以為自己仍在思考。

面對這種風險,大學應負起守護人類思維的責任。大學不止是知識儲藏所,更是思維鍛煉場。於AI時代,大學更應主動設計課程與評量方式,強調原創思維、跨學科對話與語言反思。在這樣的時代轉折點,大學的角色前所未有地重要。它不止是知識傳授場域,更是思維能力訓練場。

大學不應僅僅迎合AI潮流,而應設計課程與評量方式,促進深度閱讀、原創寫作、跨學科思辨與道德判斷。教師應與學生共同分析AI生成內容的局限,訓練他們辨識語言背後的假設與偏誤;更重要的是,應使學生體會到寫作本身是思考過程,而非僅為產出而產出。

在一個以考試為本、追求效率的教育體制中,AI的便利尤具誘惑力。若大學不及早介入、建立明確準則、推動批判教育,香港或將喪失培養真正思想者的土壤。我們需重新調整對AI的態度,清楚認識其能力與局限。AI可以是工具,但不能成為思想的替代品;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完成任務,惟不能替我們思考、判斷與創造。我們也需重新評價人類能力。在AI被捧上神壇的同時,我們不應忘記人類擁有語言、創意、情感與判斷力,這些是任何演算法都無法真正模仿與替代的。批判思維從來不是用來對抗AI,而是於AI時代裏保持人類獨特優勢與主體性的關鍵。

倘不正視趨勢 恐失社會思考創造力

在這個充滿生成技術的時代,唯有人類的思考,才能夠真正創造未來。當外部世界追逐效率、速度與自動化,大學更需堅守那些無法被取代的人類能力——思考、質疑、創造、反省。大學正是我們的最後堡壘,它不止是知識傳遞者,更是批判思維的守望者。

AI的能力被過譽了,而人類智慧卻被低估,我們不能令這樣的錯誤認知繼續擴散。AI寫作只是其中一個最易令人看清這錯誤信念的例子。若我們不正視這種過度依賴的趨勢,最終失去的是整個社會的思考與創造能力。

註1:Chakrabarty, T., Laban, P., & Wu, C. S. (2025). Can AI writing be salvaged? Mitigating Idiosyncrasies and Improving Human-AI Alignment in the Writing Process through Edits.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25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註2:Kosmyna, N., et al. (2025). Your Brain on ChatGPT: Accumulation of Cognitive Debt when Using an AI Assistant for Essay Writing Task. arXiv preprint:2506.08872.

作者是美國史丹福大學行為科學高等研究中心院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黃偉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