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科企跨界別推動碳積分轉化 LeafIoT鼓勵綠色經濟 企業藉積分抵消排放

發佈於

【明報專訊】樹木是城市的保護者,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隨着颱風季到來,多地樹木出現倒伏或折斷,城市樹木安全再次引發關注。香港理工大學衍生的科創企業LeafIoT運用自主研發的感應器及樹木監測系統,實時監測樹木結構變化,為極端天氣下的公共安全提供保障,並通過跨界合作,推動碳積分轉化,鼓勵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經濟。

明報記者 黃汶汶

LeafIoT董事總經理陳柏坤表示,影響樹木健康的核心挑戰有3個:極端天氣、蟲蛀和真菌。他以「蟲蛀」為例,蟲蛀會導致樹木中空,嚴重時樹葉會枯黃、根部出現黑斑,若未能及時處理,樹木將因吸水和扎根能力減弱而倒塌。他指出,在公司系統累計檢測超過4000次樹木風險警報中,有超過1300宗涉及嚴重健康問題需工程介入,然而檢測到傾斜超過15度的案例中,超過85%的個案樹藝師未能通過肉眼察覺。LeafIoT自主研發的感應器被稱為「樹木心跳」,其通過角度傾斜檢測、震動警報探測和環境溫度監測3項核心技術,能夠捕捉肉眼無法察覺的細微結構變化。

研發感應器 監測樹木結構變化

陳柏坤表示,面對颱風季等高風險狀况,系統會監測極端天氣前後樹木的抖動和持續性傾斜的變化,並即時通報樹木倒塌或大幅傾斜的情况,用戶可通過平台、電郵、手機應用程序接收。據悉,去年有用戶的樹木在颱風後檢測到在3個月之內出現6度的傾斜變化,根據平台的提示,用戶最終做了移植和扶正,保障了社會安全。

真菌中的褐根病是樹木最大殺手之一。陳柏坤指出,當樹木被診斷為褐根病時,大多數的做法是立即移除,但考慮到古樹為珍貴資源,「行多一步,保育古樹是很有必要的」。他舉例與路政署的合作,其中一棵古樹被診斷出褐根病,並被投訴有倒塌風險。然而基於系統提供的精確數據,管理方最終選擇對古樹做加固而非砍伐,使樹木得以保留。

LeafIoT與政府部門合作研究樹木樣本,通過處理樣本抽乾水分計算其碳吸收量,為ESG報告提供數據,並進一步應用於碳積分(Carbon Credit)的證明 。

陳柏坤解釋,碳積分通過評估活動中碳儲存或化石能源減少量,以達到緩解全球變暖的目標。例如,生產電動車因降低石油消耗可獲得碳積分;安裝太陽能板等可再生能源,可根據其年發電量與當地電力公司傳統能源排放的差值計算獲得碳積分等。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球主要由Verra等機構負責碳積分的審核與認證,企業可通過交易碳積分抵消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

支持植樹項目助用戶獲碳積分

LeafIoT通過與多國NGO合作,支持其植樹項目,從而為用戶獲取碳積分。陳柏坤以與中國移動國際合作為例,在香港、日本、東南亞等地完成樹木保護項目,將年營業額的1%用於支持NGO,以跨國協作推動碳積分的轉化。

「樹木能儲存水分、鞏固泥土、降低溫度,是城市的保護者和美化者,缺乏綠植將導致城市升溫、空調使用頻率增高,甚至疾病增多。」陳柏坤說,公司初衷是針對樹木專業人員短缺的問題,輔助快速判斷樹木風險與健康狀况,並希望通過科技在城市發展的同時,確保人與自然共存和環境安全。

[ESG 環保‧社會‧管治]